中國時報 2008.01.20 長庚大學醫學系教授林萍章昨天指出,他研究國內九十至九十四年,並以十五件法院判決確定醫師敗訴的醫療刑事案例計算,平均每三個月就有一名醫師被定罪,總計則有兩百多件醫療刑事案件,創下世界紀錄。 醫界為台灣醫療糾紛刑事案件數高居全球第一叫屈。昨天全程參與這場由醫師公會全聯會主辦之「刑事醫療糾紛學術研討會」的醫療改革基金會辦公室主任蕭敏慧則表示,醫界在怨嘆之餘,是不是該想到病患及家屬的權益也需要維護? 蕭敏慧表示,身為醫改會的一員,更代表期待台灣醫界各方面素質持續不斷提升的芸芸眾生,她衷心期盼醫界能在這些醫師被判敗訴的案例中學到教訓、經驗,而不只是關心那個同業可能因此被抓去關。 事實證明,針對被判業務過失傷害甚至致死確定的醫師,法官都能考量被告的出發點是救人而予輕判,十之八九都可獲緩刑或易科罰金。蕭敏慧強調,相形之下,家屬面臨的卻是失去摯愛、一條生命的消失…,那是再多錢也換不回來的。 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昨天舉辦刑事醫療學術研討會。現任台北長庚胸腔及心臟血管外科主任的林萍章表示,美國一百年來只有一例醫療刑事案件,日本五十年來僅十件,台灣則每年就有數百件;主因是台灣主張醫療糾紛視為「業務過失」,與很多國家視為「民事案件」不同。 林萍章蒐集了九十年二月一日至九十四年一月卅一日四年間,經法院判決確定醫師敗訴的十五例案例進行分析。他說,十五件案例中有十八名被告,十七名是醫師、一名是密醫;有十六名經上訴仍被判有罪的醫師平均刑期六.六個月,但皆獲緩刑或得易科罰金。在醫師科別方面,以外科佔三分之二最多,其次則依序為內科、婦科及兒科。經他分析,十五案中有六案鑑定書內容「有疑義」。 林萍章認為,台灣現行醫療糾紛鑑定制度最大問題是多頭馬車,而醫審會、法醫、醫學中心之鑑定意見也應建立審查機制,以免誤導法官。
黃天如/台北報導
糾紛不斷 醫生冤還是病患冤
中國時報 2008.01.20 在醫療糾紛中,醫生已處於「弱勢」了嗎? 資料顯示,去年到今年,國內至少傳出三起判賠金額超過三千萬的醫療疏失案例;但另一方面,衛生署醫事審議委員會去年曾有資料指出,該會每年平均約受理二百多件醫療訴訟鑑定案,其中六成案件中的病人死亡,但僅一成一的案件,最後被鑑定為醫事人員有疏失,若有被裁定懲戒,是以上進修課程為主,沒有一位醫師因此被吊銷執照。醫生冤還是民眾冤?社會自有公評。 昨天在這一場醫療糾紛相關的學術研討會中,醫界與法界龍頭雲集,包台大醫院院長林芳郁及各大學醫院主管都在,但民眾可能也想問,台灣平均每三個月就有一人因醫療疏失枉死呢? 林芳郁在致詞時呼籲:「希望醫界在檢討現行醫療糾紛鑑定制度弊端的同時,也不要忘了自省。」其實,民眾也要的不多,不過就是醫師們多一分謹慎、多一分自省。 縱使全國每年平均有二五○件醫療刑事糾紛,醫師被法院判決業務過失確定的案例平均還不到四件;又被判刑的醫師絕大多數都能獲得緩刑或易科罰金,同一時間極可能是因醫師誤診枉死的患者家屬,卻只能暗自對著家人的照片掉眼淚。但總算是在心裡上得到一份安慰。 最近一年以來有三起醫療糾紛案例,包括因手術麻醉、整型麻醉失敗結果造成病患疑似成為植物人等,結果判賠金額超過三千萬。衛生官員指出,大約六年前,醫療糾紛案件的調解賠償金額,平均是在五萬元上下,較高金額頂多十萬元左右就和解,如今動輒幾十萬元,甚至有些重大醫療糾紛,調解金額可跳升到高達百萬元,又以整形美容糾紛件數增加速度最快。 但衛署醫事處另份資料顯示,從一九八七年到二○○六年底,醫事審議委員會共完成五千三百八十一分醫療訴訟鑑定報告,最後有一成一(約五百九十多案)被鑑定為醫事人員有疏失,六%可能有疏失,而醫事人員幾全是醫師;其中外科佔三成四最多。在五千多件醫療訴訟案中,六成病人死亡重傷害有二成五。 醫改會董事長張苙雲曾感嘆,醫療糾紛鑑定成案的低比率,即使成案再送回法院,法官判醫師醫療過失,刑事部分大多只判緩刑,民事部分則賠錢了事。對照昨天的醫師高喊醫療糾紛被定罪比例高,好像不是很相同。 自由 20080120 過去四年,台灣醫師有十多個被起訴,其中有六個被判刑,相較美國近一百年來沒有醫師被起訴,台灣醫師的起訴率高得驚人。醫師公會全聯會醫事法規委員施肇榮表示,訴訟是希望釐清責任後,能有損壞賠償,但這樣的結果,並非一定要上法院不可。 事實上,醫療糾紛進入司法程序後,不僅曠日廢時,且法界與醫界對一些問題的見解,也容易因專業背景不同,出現分歧。施肇榮舉例表示,一名毒癮犯在接受治療後死亡,這個案子經過十次的鑑定,結果卻五次一樣、五次不一樣,拖延至今已經十年,尚未結案。 施肇榮指出,過去四年,台灣醫師平均每三個月就有一個被起訴,但是很多進入司法程序的醫療糾紛,即便最後有結果,無論是醫師還是當事病患都脫了一層皮,醫師日後更會採取防禦性的醫療,不是好的發展。建議民眾不妨先上醫療糾紛協調委員會協調,如果對協調結果不滿意,再進入司法程序也不遲。
黃天如/特稿
醫師起訴率 我高得驚人 國人遇醫療糾紛,常以撒冥紙抗議,驚動警方出面處理。(資料照,記者余雪蘭攝)
〔記者魏怡嘉/台北報導〕台灣民眾遇到醫療糾紛,大多一氣之下告上法院,醫師公會全聯會指出,各鄉鎮市都設有醫療糾紛協調委員會,其中有三分之一是醫師、三分之一法界人士,另三分之一是社會賢達,多數的醫療糾紛到了這裏,都能有可接受的協調結果,不失為醫療糾紛時的第一線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