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從母姓 8個月激增1539人

中國時報 2008.01.20 
林修卉/台北報導

 新生兒從母姓 新趨勢▲民法親屬編修正條文去年上路後,「約定從母姓」的初生嬰兒人數逐月增加,愈來愈多,8個月來達1539人,也就是每78名新生兒中就有1人從母姓。圖為桃園戶政事務所因應新法所準備的父母姓氏抽籤箱,造型可愛,詢問度相當高。(本報資料照片/黃文杰攝)
 就這樣抽 ▲民法修正案去年上路後,父母無法書面協議子女姓氏時,戶政事務所開始以抽籤決定從父姓或母姓。圖為南投縣政府統一製作籤筒,鄉鎮戶政所主任模擬抽籤情形。(本報資料照片/魏裕鑫攝)

     子女可從母姓時代來臨後,根據內政部戶政司統計,「約定從母姓」的初生嬰兒人數,在去年五月僅四十七人,其後人數逐月增加,十二月份單月已有二五九人,迄今八個月總人數已達一五三九人,未來初生嬰兒由父母雙方約定從母姓的人數將愈來愈多。

     立法院在去年五月通過民法親屬編修正案,「子女姓氏應以父母書面約定」。從去年五月到十二月底止,共有十二萬一一七九名嬰兒的姓氏由父母雙方約定後登記,其中約定從父姓者有十一萬九六四○人,而從母姓者有一五三九人,比例為七十八:一。

     現代人不堅持一定從父姓

     「約定從母姓」的比例雖仍偏低,但分析每月登記從母親姓氏的人數,去年五月份有四十七人、六月一六六人,七月一八四人,八月達二三○人,雖九月略降為一七二人,但十月攀升至二二九人、十一月二五二人,十二月達二五九人,整體趨勢呈現增加情況。

     內政部次長簡太郎十九日表示,關於小孩的姓氏問題,母親多半尊重父親的決定,但現在小孩生的少,有些女方家庭有傳承姓氏的需求,再加上大家觀念也比較開通,比較不會堅持小孩一定要從父姓。

     政治大學社會系教授顧忠華指出,歐美各國較不受宗法制度文化的拘束,嬰兒出生後,要從父姓或從母姓,父母雙方可自行選擇,但以我國傳統「從父姓」的文化來看,衛道人士可能會反對,並視為「破壞傳統作法」。不過,顧忠華強調,從女權運動者角度來看「姓氏迷思也會增加性別不平等」,雖然現在約定從母姓的比例還很低,但有增加的趨勢,可逐漸打破刻版的文化傳統,仍相當具有兩性平等的社會意義。

     都會區採抽籤決定比例高

     內政部戶政司分析發現,子女姓氏從父姓或從母姓也有城鄉差異,以農、漁業為主的鄉鎮地區,多半「約定從父姓」;至於在都會地區,父母雙方對子女的姓氏比較容易有不同意見,採抽籤決定的比例較高。

     內政部戶政司也表示,子女經出生登記姓氏後,在未成年之前,若父母對子女姓氏不滿意,可再以書面約定變更姓氏;至於成年子女若要變更姓氏,則需經父母書面同意,不過,成年與未成年變更姓氏,各以一次為限。


戶籍非生父 抽籤從母姓免尷尬

中國時報 2008.01.20 

林修卉/台北報導

     新修正的民法親屬編明訂,「子女姓氏應以父母書面約定」,但台北縣有一名母親與丈夫失聯多年,無法取得丈夫的簽名,最後由「男友」陪同,到戶政事務所抽籤決定嬰兒從戶籍的父姓,還是從母姓?幸好該名母親一抽就抽到「從母姓」,現場戶政人員也鬆了一口氣。

     根據內政部戶政司統計,從去年五月份到十二月份,申請出生登記的嬰兒,因父母雙方無法約定「從姓」,最後採「抽籤從母姓」的人數達一一六人,但「抽籤從父姓」的人數僅五十一人。

     內政部表示,自去年五月,子女的姓氏採約定制實施以來,約九成的出生嬰兒仍是採用父親的姓氏,唯父母雙方有爭議無法協調時,由戶政人員或申請出生登記者,代為抽籤決定姓氏。

     內政部戶政司轉述一件抽籤案例,一名戶籍在台北縣的母親,雖丈夫離家多年,但兩人未辦理離婚手續,依法兩人仍有婚姻存續關係,直到小嬰兒出生,母親和「男友」開始擔心,「小孩要跟誰姓?」

     這名母親和「男友」告知難處後,戶政人員遂拿出一個箱子,一個籤放入母親的姓,另一個籤放入法定父親的姓,所幸母親一抽就是「從母姓」,眾人鬆了一口氣。

     據了解,戶政人員也擔心這名母親的抽籤運不順遂,早已準備一套應變措施,若抽到「從父姓」,就說「名字還沒取好,過兩天再來抽」;或者勸嬰兒的母親「下午抽的手氣比較好」,反正在一個月的法定時間內,可以連續抽籤,直到母親抽到「從母姓」為止。

     戶政人員也透露,申請出生登記的母親,可連續抽到「從母姓」為止,「抽籤從母姓」的人數自然高於「抽籤從父姓」的人數。

     內政部戶政司也表示,母親已和戶籍上的父親失聯,若嬰兒依舊法從父姓,未來孩子想改姓,要拿「否認之書」也不方便,未來小孩要確認為非婚生子女,後續要進行否認子女、確認子女關係等官司,才可能再去改變小孩的姓氏,手續會非常繁複。

     不過,父母雙方約定不成,採抽籤登記從姓後,仍有不滿意而走上行政訴訟的案例;對此,內政部戶政司表示,父母雙方若對抽籤結果不滿意,戶政人員會告知下次再來抽籤,通常回去後都會協調出雙方都能接受的結果,但難免會有些案件例外,比例很低。


從母姓+原住民身分 優惠多

中國時報 2008.01.20 

蔡水星、王安國、唐嘉邦、陳惠芳/連線報導

     「生第一胎時向擔任公職的老公建議小孩從母姓,以後可以節省開銷,但先生堅持,直到次子就讀國小二年級時,再次向老公提議,才從善如流將次子從父姓張,改為母姓王,三年來,至少省了數萬元支出。」信義鄉布農族王秀英說,這是生活現實面的考量。

     王秀英生第一胎時,就曾建議先生讓小孩從母姓,原因是想減輕家計負擔,因為家裡非雙薪家庭。

     王秀英表示,當次子也進小學就讀時,發現每天開銷越來越大,小孩子讀書費用也不斷攀升,再硬著頭皮向先生建議讓老二改從母姓。經過多次討論,三年前決定讓次子從「張」改為姓「王」,完全是從現實的生活面著想。

     同樣是布農族的南投縣政府原住民行政局長辜雯華表示,去年該局開設婦女學院芳香療法班、門市服務班,一班都有卅名原住民婦女學員,其中約有一成比例學員的子女從母姓。

     辜雯華深入了解發現,學員子女由父姓改從母姓,大都是考量生活現實面,因為小孩具原住民身分,最直接就是升學優惠多;如幼稚園每學期可節省六千元,國中、小學的學雜費全免,高中職每學期有一萬二千元的學習津貼,升大學還依公私立之分,可省掉將近一半的學雜費,這一省就是好幾萬元。

     辜雯華強調,升學優惠就連出國留學都包括,自費者每月可領取四百元美金,公費留學就更多,這些優惠對弱勢的原住民而言真的是一大生活利多。

     屏東縣里港警分局刑事小隊長岳邦傑,其父是外省榮民,母親是排灣族,三年多前,為承繼家族的保留地,他捨棄平地籍,改冠母姓「高」,取得原住民身分,現在叫高岳邦傑。

     屏東縣勞工局長李涂怡娟,原本從外省榮民的父親姓涂,但為考量孩子日後的優惠及前途,也改從母姓,姓「李」、名「涂怡娟」,並取得原住民身分。

     住在台東縣關山鎮的楊姓男子出生於閩南家庭,妻子胡姓女子則為布農族,兩年前,女兒準備上小學時,楊男聽說原住民可以獲得學費減免,而且未來升學也有優惠,因此將女兒改為母姓,以取得原住民身分。

     花蓮縣原住民人口多,近來為了原住民身分可享有的各項升學優惠和福利照顧,而想盡辦法「牽親帶戚」,光是從學校班級學生身分調查來看,同一班學生每學期變成原住民身分者只增不減即可窺知一二。

     不過,許多藉由內外祖父祖母,或冠母姓而取得原住民身分者,對原住民文化相當陌生,對原住民母語更是一竅不通,為了取得原住民身分升學加分等優惠,改成原住民姓氏又改名字,甚至有學生一年級到三年級畢業時名字都不同,連老師都搞迷糊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luestapler 的頭像
    bluestapler

    Bluestapler

    bluestap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