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公民RSS》縮小數位落差 全球都在做
中國時報    A6/我的小革命           2009/01/03
【黃哲斌、何榮幸/專題報導】
  台灣、國外都有一些企業及組織,不斷努力縮小數位落差,他們是這樣做的:
  微軟「UP鄰里行動專車」:
  台灣微軟長期推動縮小數位落差計畫,除了捐贈教育版軟體,前年開始推出「微軟UP鄰里行動車」,專門前往偏遠鄉鎮或不易接觸資訊設備的地區,教導民眾電腦基本操作。宏碁及華碩也長期投入資源,針對低收入戶及弱勢家庭兒童,提供電腦硬體或課程的贊助。
  社大及校園服務:
  台灣非營利組織及學校團體也努力參與縮小數位落差,社區大學開設電腦課程,以「農村型社區大學」為宗旨的高雄旗美社大,利用部落格促進農業知識流通。此外,中原大學資管系師生長期輔導拉拉山農民,透過網路行銷水蜜桃。慈濟基金會去年成立「數位機會學習計畫」,由慈濟推薦志工參與培訓,通過培訓者成為社區種子老師,希望藉此降低地方數位落差。
  台南縣、台北縣政府:
  台南縣及台北縣政府都有巡迴偏遠地區的數位行動車,尤其南縣府向「胖卡」取經,打造一輛高七、八米的「長頸鹿行動車」,具備攝影功能,會用來作數位教學、政令宣導等多工運用。
  公共電視公民新聞平台「PeoPo」:
  公共電視的公民新聞平台「PeoPo」,曾巡迴各鄉鎮舉辦說明會,並邀請各地民間團體及社大免費上課,傳授如何自己拍攝影片、剪輯上傳網路,讓地方民眾也能在網路發聲。
  國際案例:「OLPC」
  麻省理工學院多媒體實驗室發起的非營利組織OLPC(One Lap top Per Child),藉由生產接近一百美元的筆記型電腦,供開發中國家政府提供給兒童使用,降低數位鴻溝,即俗稱的「百元電腦」。OLPC的贊助機構包括AMD、eBay、Google等等。


宅男下鄉 「胖卡」加3咖 幫偏鄉圓網路夢
中國時報    A6/我的小革命           2009/01/03
【何榮幸、黃哲斌/專題報導】
  【編按】在這個「全球化」與「在地化」相互激盪的年代,台灣社會各個角落,不少人以具體行動顛覆傳統觀念、挑戰主流思維,希望形成新的社會價值、打造自己的小小革命。本報調查採訪室新年度推出「我的小革命」專版,未來每周六固定見報,藉此觀察台灣社會新趨勢、新變化、新價值,並監督政府調整思維、與時俱進。
  這是關於三個年輕宅男及一台中古麵包車的故事。
  三不五時出狀況的麵包車吃力地上山下海,把網路新科技散播給充滿好奇的小朋友們。宅男們自傲做到了政府、企業做不到的事情,最可憐的則是這部「胖卡」,它拖著接近報銷的身驅,陪伴這群滿腦子突發奇想的大男孩繼續圓夢……
  「胖卡」既是一台車,也是一個計畫。
  今年年初,「數位文化協會」創辦人史萊姆腦中浮現一個念頭:「為什麼不讓電腦鄉民去教偏鄉鄉民電腦呢?」他決定付諸行動,於是以一萬元向包商買了出廠十年、一千一百西西的麵包車,再花兩萬元修理後,以這輛破車做為數位行動基地。
  一台破車三顆熱心 五月全台首航
  很斯文的史萊姆強調,他的實踐理念是「做了,再找資源」。他先找上擅長哲學思考的「帥氣黑騎士」Schee、「淡水第一流浪漢」陳力這兩位熱血部落客,三個人打算做到「把宅男宅配到偏鄉」,傳授偏鄉地區網路應用訣竅,讓每個人都能參與Web2.0資訊分享新時代。
  至於這部車,很瘦、很酷的Schee決定命名為「胖卡」(Puncar)。因為麵包的日文發音是「Pun」,車子是「Car」,Puncar這個名號在國際上應該也行得通。在幸運獲得中華電信基金會的贊助後,胖卡在五月份展開全台首航。
  每個周末上路的胖卡行動,第一階段已巡迴台南縣後璧鄉菁寮村長老教會、屏東縣林邊鄉永樂社區、花蓮縣玉里鎮福音部落、萬榮鄉魯巴斯部落、台東縣知本卡地布部落、南投縣中寮溪底遙學習農場等八個地方,胖卡也被操翻了。
  冷氣不冷煞車不靈 苦等贊助金額
  可怕的是,陳力之前只上過幾次路,就敢開著胖卡全台走透透,第一次出發就差點出現「時速五公里的車禍」。
  胖卡車內溫度永遠在四十度以上,冷氣不冷、煞車不靈,一開始時速六十公里就會失控,夏天水溫表轉速很容易異常,開上高速公路提心吊膽會熄火,「還有兩次引擎竟然自動停掉,只能馬上停在路邊,還好沒出事……」超級開朗的陳力,回想起來仍餘悸猶存。
  也因為如此,胖卡到任何地方都會遲到,從來無法準時到達。
  幾個核心成員自掏腰包添購數位設備後,胖卡行動不計人事成本已付出二十多萬元,但贊助款項卻必須等到活動結束才會下來。「從頭到尾都被錢追著跑,才是最辛苦的事」,史萊姆笑容裡有著不足與外人道的辛酸。
  台灣不乏政府、企業進行抹平數位落差工作,胖卡行動究竟有何不同?
  不唱高調不說放棄 完成最後一哩
  負責提出行動論述的Schee強調,政府、企業雖有很多資源投入,但缺乏真正「最後一哩」,也就是人與人的聯繫,「胖卡是去交朋友,我們會持續跟偏鄉地區保持聯絡以協助解決數位問題,這是政府、企業做不到的」。
  史萊姆舉例,台東基督教醫院募款活動截止後,由於網路搜尋引擎都還找得到募款網址,讓相關人員接電話接到很困擾,他打了幾通電話後,為東基解決了這件困擾已久的問題。再如屏東林邊鄉鄉長,六十歲卻對數位科技有高度興趣,多次接觸後與宅男們已建立默契,「這就是政府、企業投入資源卻做不到的『人』的投入」。
  這群宅男不唱高調,巡迴一趟結交許多朋友。可憐的麵包車則在元氣大傷後,休養生息了好一陣子。
  胖卡進廠大修時,宅男們藉機沈澱反省。
  「我們能做的實在太少了,實在幫不上什麼忙,也許只能改善一點點,但能改善一點點就好了,這只是開始」,史萊姆很誠懇地自我檢視。他們只想化弱點為強項,彰顯「行動部落麵包車」的機動精神,做多少、算多少。
  第二階段即將展開 做多少算多少
  宅男們想要改變一些人,但自己也被改變了。
  深入偏鄉角落進行數位教學之際,宅男們也看見了隔代教養、外配適應、農業凋零等社會問題,與宅男們自認熟悉的台灣出現很大落差,難怪Schee會如此反省:「我們能帶專業知識到偏鄉,然後帶觀點回來」。
  在獲得桃園縣、台南縣等不分藍綠縣市政府支持後,胖卡行動即將進行第二階段巡迴之旅,希望「提供舞台給很多優秀的部落客發揮」,繼續落實「把宅男宅配到偏鄉」的理想初衷。
  時速終於可以達到八十公里的胖卡,這回應該不會再遲到了。

《新聞辭典》數位落差
中國時報    A6/我的小革命           2009/01/03
【黃哲斌/整理】
  數位落差(digital divide)最早是一九九五年美國商業部「國家電訊及資訊委員會(NTIA)」提出的名詞,目前意指不同性別、種族、經濟能力、城鄉環境、階級背景的人,使用電腦、網路等數位工具的機會或能力差異,主要可分為「接近電腦或網路的機會」與「使用電腦或網路的能力」兩大面向。
  國際有各種評量數位落差的指標,例如「每百人擁有電腦數」,歐美大多在五十部以上、非洲多數國家在二十五部以下,聯合國等國際組織致力於縮小國際間的數位落差,尤其網路帶來的新挑戰與新機會。「一百美元電腦」就是MIT實驗室尼格羅龐提倡導的方案之一,麻省理工學院學生進而組成非營利組織OLPC,實際推動此計畫。
  在台灣,除了民間企業與團體,行政院研考會有一系列的「數位落差調查統計報告」;環保署則有「二手電腦回收轉贈計畫」,現在由中華經濟研究院負責執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luestap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