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新稅+新法 珠三角哀嚎
今天起,大陸將實施新「勞動合同法」、「就業促進法」,五月一日實施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加上兩稅合一、土地稅、出口退稅降低、商務部加工貿易法修改,2007年歲末,「世界工廠」珠江三角洲,正經歷有史以來最嚴重的陣痛,企業生存出現危機,數千工廠倒閉,從事傳統製造、加工業,以及相關生產鏈的台商,將何去何從?
新年伊始,大陸將實施新一連串新政策,而以外銷出口為導向的珠三角,受衝擊最深,廠商要嘛轉型,要嘛就倒閉。
北京中央一口氣實施諸多勞動法律,「一步到位」的思路是:大陸沿海富起來快廿年了,和內陸差距很大,新法實施,沿海工廠成本提高,自然會往內陸遷移,有助於平衡東西部的發展,更與「中部崛起」能夠互相結合。沿海工廠少了,內陸會增加,大陸經濟總量還是一樣大。
再者,國際經濟形勢也迫使廣東沿海加工出口型企業淘汰,轉換成高科技、高技術、高資本投入的企業。
博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就說,大陸勞工工資太低,造成出口產品價格太低,現在外國對「中國製造」妖魔化,大陸一方面要注重產品質量符合國際標準,另一方面要提高勞工成本,就能從源頭上堵住反傾銷,加速產業升級。
但是,地方政府和企業主可不這麼想。廣東省局級官員就表示:「新勞動法不知是哪個混蛋制定出來的法律?」上級來視察,只帶他們去看先進的一面,不知廣東仍是依賴加工出口業維生。這樣一搞,企業主根本不敢擴廠招工,新的資本不敢進入,直接影響就是稅收和就業率。他說,將使本來已缺工幾百萬的廣東,更加缺工。
地方官員安慰台商,廣東一定在尊重「大原則」的前提下,有自己的「小方針」。因為廣東一向是改革開放「最靈活」的省份。
東莞有六萬多家港資企業,去年十二月就倒閉、關廠數千家。這樣的「震撼」,同時出現在台資、韓資和日資企業。因為關廠帶來的圍廠、示威、失業問題,讓地方政府困擾不已。
「他們以為把勞力密集產業趕跑、弄垮了,高科技就會進來嗎?不可能!」清溪一台資廠老闆說,該來的,早就來了;沒進來的,也不可能進來。廣東本來就不具備高科技所需的尖端研發機構和人才,怎可能吸引高科技產業進駐?他說,這樣只會把原有的工廠趕到越南、印尼和印度,加速華南產業的空洞化。
那麼,傳統產業退出廣東後,是否會使東莞、佛山、中山等工業城市轉型成消費型城市?東莞官員斬釘截鐵地說,不會!以東莞為例,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外地人、流動人口,只是打工仔,消費力有限,不可能成為深圳或珠海。而工廠外移,工人跟著走了,誰去消費?
龍永圖說,東莞企業應提高工人待遇,然後集體與國外採購商談判,奪回定價權,提高出口產品的價格。這樣既能讓勞動者享受到經濟發展的成果,又能在對外貿易關係上,避免給外國留下口實。
這種論調,港資和台資老闆視為「不知人間疾苦」。
厚街一鞋業貿易商表示,沃爾瑪等大企業絕不可能提高價錢,只會轉向低價的越南等國家購買,迫使鞋廠不得不往越南、印尼遷移,工廠隨訂單轉移,和當初台灣鞋廠外移到廣東的故事,如出一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