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RSS 百元電腦 讓貧童從低階再進階
- 2010-01-30
- 中國時報
- 【黃哲斌/專題報導】
縮短數位落差▲2008年元月,MIT媒體實驗室創辦人尼格羅龐帝展示「百元電腦」的構想,在早期計畫中,該款電腦可以藉由搖桿發電。(美聯社資料照片) |
●MIT媒體實驗室「OLPC」:
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創辦人尼葛洛龐帝,二○○五年提出「百元電腦」的概念,藉由生產造價約一百美元、功能較簡易的低階筆記型電腦,讓開發中國家的學童也能應用電腦,進而減少數位落差。
MIT媒體實驗室成立非營利組織OLPC(One Laptop Per Child,每個兒童都有一部筆電),台灣的廣達電腦是第一波加入的製造商,烏拉圭、秘魯等十幾個國家訂購超過一百萬台,供國內學童使用。
二○○七年起,OLPC推出公益活動,「三九九美元買兩部筆電,一部自己用、另一部捐贈給指定國家的學童」,約有十萬人響應此一活動。
●日本「手機筆電」:
日本的自由軟體公司TurboLinux與手機廠商合作,推出wizpy手機,利用內建的4GB記憶體,灌裝Linux的作業環境,能透 過USB與任何電腦連結,開機後即為自己的作業系統及桌面,並附有瀏覽器、影音播放、文書作業等軟體,如同在家中電腦工作,並能儲存、帶走檔案。
●南韓「數位課本」:
南韓政府二○○七年宣布發展「數位課本Digital Textbook」,以類似電子書包的概念,結合教科書、參考書、作業簿及字典,而且能隨時更新。硬體由韓國大廠LG及美國惠普合力開發,預計二○一三年會免費配發給全國學童。
●印度「牆洞電腦」:
印度一位大學教授推出的實驗性計畫,他在偏鄉及城市貧民區裡,安裝一種主要以滑鼠操作的公用電腦,電腦嵌裝在公共區域的牆上,如同車站的 售票系統,因此稱為「牆洞電腦Hole-in-the-Wall」,另有攝影機觀察兒童自行摸索電腦的過程。無數印度貧童因而接觸電腦、上網、探索陌生世 界,部分學童一路讀到大學,被譽為「打破種姓制度」。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