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重思考 台灣史占六分之一
更新日期:2008/10/01 09:56 【中國時報 林志成/台北報導】
「自某個時期起,台灣流行音樂閩南語歌曲,主題多描述年輕人帶著行囊,遠離家鄉到城市就業,身處異鄉年輕人思念著仍在故鄉的父母與情人。這類歌曲的流行可能始於?」答案是「一九六○年代台灣開始工業化,需要人力。」
明年大學學測及指考歷史科題目,首次依高中「九五暫綱」命題。學生高中歷史科第一冊全部是《台灣史》,跟以往台灣史內容融入中國史中僅兩章很不一樣。依「九五暫綱」,台灣史比重應占學測歷史科試題四分之一、占指考六分之一。
大考中心昨日公布明年學測及指考各科參考試卷,歷史科在學測是融入社會考科中,指考是單獨成科。明年指考歷史科參考試卷共四十三題,包括單選廿九題、占五十八分,多選二題、占四分,題組題九題、占十八分,非選擇題三大題、占廿分。
台北市中山女中歷史老師李彥龍說,以前聯考時代,歷史科多選題常高達十五題,九十一年起僅剩四題,明年起可能只考兩題,考生應注意此一變化。
明年學測或指考歷史科題目相當重視考生的思考能力,例如,指考歷史科參考試卷第十七題:台灣在某個時期,政府為促進工業發展,運用農業部門所產生資源,採取高關稅的壁壘政策及進口管制等措施,以保障本土企業,提供國內市場所需。此經濟政策背景為何?答案是「一九五○年代政府外匯嚴重不足」。
連前總統夫人宋美齡的年齡都可能成為試題。明年學測社會科歷史參考題目就有一題:一九九五年大陸學者發表〈宋美齡年齡之謎〉論文、蔣緯國回憶錄《千山獨行》、二千年台灣出版專書《跨世紀第一夫人宋美齡》及蔣中正先生日記等四項史料中,哪一種關於宋美齡年紀說法較為正確?答案是「蔣中正先生的日記」,因為日記是原始資料,較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