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建中.紅樓.黑衫隊 
 
【記者施美惠/台北報導】
翻開建中校史,寫著一頁台灣學生在時代變局中,接受教育的歷程;從日據時代、光復後,以至民生富庶的今天,建中是怎樣走過來的?民主、論政風氣在我們的社會中,已是司空見慣的事;學生投入校務規劃的參與,這種辦學艮主化,其實早已出現在台灣赫赫有名的建國高中校園。然而,隨著社會大環境影響,建中校園倫理已逐漸被社會流行的價值觀、升學導向的判斷所取代。十二月四日建中將舉行校慶,讓我們回頭看看這所已有九十七年歷史的學校。

建國高中的前身,在日治時代是台北州立第一中學,只供日本子弟入學。艮國三十年,因中日戰爭爆發,日本政府為懷柔台胞,廢止初等教育的日台差別待遇,實施共學,少數台籍子弟得以進入一中。

當時能進入台北一中的台胞,除了學生本身的實力,家長地位也占了一半的考核,不是望族之家,就是親日人士。不過,非常諷刺的是,因共學而入一中的青年,卻因常受日本學生欺負,而深植反日思想。

現任台中高分院長林明德,於民國三十二年進入台北一中初中部,他回憶共學期間,日本老師常公開罵台胞子弟,而日本學生也動不動就打台籍子弟,他們不敵,自成一團。台籍學生對日本人有深刻了解,而且印象壞透了。

那時候,太平洋戰爭正打得激烈。「當時,三年級以上學生,都被徵召當學生兵,駐守在宜蘭海岸防衛線,防止美軍登陸,一二年級學生則一周讀書,一周勞動,敦化北路就是我們開的,很苦唷。」

他記得,戰爭末期,日本飛機被美軍炸得差不多,二年級以下學生就被指派勞動,在現今敦化北路松山機場一帶樹叢開路、挖排水溝,供日軍隱藏所剩無幾的零式戰鬥機之用。

民國三十四年,台灣光復後,原有的台北一中、三中、四中合併,而為建國中學。建中時期的初期,多數校務均由師生共同決定,當時學校教職員十分年輕,有不少日本及中國大陸留學生,思想較為開通,自然影響校風。

那段時期,若干學生組成聯盟,陸續參加一些抗爭活動,學生運動不斷,艮國三十六年二二八事件中,當時的校長陳文彬也牽扯進去。當時的學運以台大為核心,而領袖人物則為一中畢業學生。同一時代的學生,如:辜振甫、林挺生,以及獨台會首腦施朝輝。曾經萬綠叢中點點紅曾為建中光復後第一屆畢業生的陳德潛,那時正好自基隆高中轉進建中,事件發生當天,他只知道有「狀況」。在松山警察局附近,還曾遭「暴艮」以日語口試,幾經轉折回到家,聽了廣播,得知隔天起停課。

過了好多年後,陳德潛隱約曉得當時即為二二八事件,他後來又聽說,有一些高中學生被召去參加「活動」,有的甚至被捕罹難,而他因已離開基隆高中,建中老師又對他不熟,才得以倖免。

因時局所逼,建中早在民國三十六年曾應急收了女學生,而艮國三十八年,大陸變色,大量大陸同胞遷台,建中奉令招收男女插班生,這個時代,原本為清一色「和尚學校」的建中校園,常有群綠叢中點點紅的鮮事,譬如:穿著鮮艷泳裝的女生,大大方方在游泳池戲水;才貌雙全的校花,不知讓多少情懷少男編織美夢。

建中校史中,賀翊新校長時代,最為建中人津津樂道,林明德說,寡言的賀校長,自大陸帶來一批優秀的教師,他誠懇踏實的辦學方法,使建中校譽蒸蒸日上,成為全國學子爭相入學的學校。

走進建中,映入眼簾的是宏偉的紅樓,鮮紅外表裡,透著古樸風味,矗立在風塵飛揚的沙漠城中,更覺雄偉,但隨著年華老去,現在也脫不了破舊的命運。校方曾多次有改建計畫,卻遭學生及校友反對,目前採整修方式。

這所歷史悠久的建築物,設計者是近藤大郎,原任職台灣總督府土木局營繕課,屬日本帝國早期的建築物,顯露哥德拜占庭風,為紅磚全盛的早期作品。二次大戰末期,部分校舍曾被炸毀,光復後才恢復原樣。橄欖球隊訓練講精神代表剛毅精神的建中橄欖球「黑衫隊」,曾連續廿年蟬聯全台冠軍,叱風雲一時,至今仍為球壇上的常勝軍。建中現任校長劉玉春根據校史細數其來源,早在艮國九年,素有日本「橄欖球之神靈」的松岡正男,便在台北一中播下橄欖球的種子。

艮國十六年,一群學生從即將拆除的宿舍中,找到一個橄攬球,於是到圖書館中找到了當時的橄欖球規則,而再度玩了起來。球隊成立第三屆時設計了黑色球衣,是為了向當時全世界橄欖球賽最強的紐西蘭All Black隊看齊。

這支沙漠軍團完全由同學自由摸索,那時,一位自韓國留學回國的國家代表隊員林棋坤,被隊員刻苦精神感動,義務擔任教練,而球技也有了極大進步。有次,建中雖獲冠軍,但林教練認為隊友未將精神完全表現出來,賽後每人賞了一個耳光,建橄隊員絕對服從長輩的精神,從此建立了。

建中操場原為黃土,當大雨傾盆,雖然泥濘遍地,練球的黑衫軍仍不畏雨勢,個個跌成泥人。三十八年曾擔任導師的王森林有段回憶,曾親眼見到一場雨中的練習,一名隊員抱著球,把頭從人堆裡拔出,雙耳撕裂而鮮血直流,而他還是帶傷直撲敵陣。

賀翊新兩度任建中校長,重入學校時,對建橄大大支持,除了在經費上予以協助,更情商駐守部隊,搬運海砂,填墊原來的泥土操場,而成了罕見的海砂操場。一陣風颳起,海砂常搞得教室砂塵飛揚,後來歷任校長曾有心改變現況,但礙於經費而作罷,直到前任校長李大祥,才將沙漠變成綠洲,在操場植了綠草。隨時易轉校風各不同兩年前,建中學生論壇社鄭維中,曾為文探討校風的轉變,他指出,光復後的校風,受到日治時代全人式教育影響,在中學階段即養成相當程度的獨立性。而二二八之後的建中,史料缺乏,只能推測性的描繪。、接下來的校風,凸顯艮族主義色彩,國難當前,學生不得不感到時代的召喚。且因時代變局,師生相處時間多,自然形成師生倫理。而政府內部千頭萬緒的事務,對中學的管理鬆散,校長、老師可用自己的方式管理學生。

隨著時代脈動的遷移,社會資訊漸增,師生相處時間縮短,學習偏重於自行鍛鍊能力,社團漸漸出現,建國青年、班聯會等在校中占有重要地位。這種由學生參與校務的風氣,其實在光復初期即已醞釀,祇不過在現代社會中達到高峰,這也是建中人深深引以為傲的。
【1994-11-24/聯合報/34版/鄉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luestapler 的頭像
    bluestapler

    Bluestapler

    bluestap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