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文課綱 不用「華語」了
2010/09/25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

九年一貫課程明年微調,教科書能力的指標用語,將「國語」改為「華語」,引起國策顧問黃光國等人批評是去中國化,教育部最近召開課綱委員會決定仍稱國字、國語、國文或國語文,對外國人才稱華語。

97年九年一貫課綱微調後的國語文課綱名稱並未改變,仍稱「國語文」,但課綱部分用字有調整,包括「中國文字」、「國字」改為「漢字」。

至於「中國語文」、「中文」改「華語文」;「古今中外及鄉土(台灣)文學」改「國內外具代表的文學」;「中華文化」改「本國文化」;「國語」改「華語」,原訂民國100年開始實施。

但本月初兩岸統合會質疑馬政府延續民進黨的「去中國化」政策,黃光國甚至揚言,若教育部堅持把國文改為華文,他將辭國策顧問一職,要和馬「割袍斷義」;知名評論家南方朔也重批馬英九總統是「變色龍」,沒有中心思想。

教育部最近開課綱委員會會議,再修正國語文課綱用字,並通過「華語」改為「國語」、「漢字」改為「國字」,即回復原來的文字。

教部國教司長楊昌裕表示,課綱委員會討論過程中,委員對改回國語可接受,雖然對外國人會提到華語,課綱只有對內,改國語即可。

 


課綱正名 華語改國語
2010/09/24
【聯合晚報╱記者王彩鸝╱台北報導】

前教育部長杜正勝任內曾微調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將「國語文」改稱「華語文」,「國字」正名為「漢字」,引發「去中國化」的爭議。昨晚教育部召開課綱委員會予以「回正」,仍稱國字、國語、國文或國語文,對外國人才稱華語。

97年九年一貫課綱微調後的國語文課綱名稱並未改變,仍稱「國語文」,但課綱部分用字有所調整,包括「中國文字」、「國字」改為「漢字」;「中國語文」、「中文」改「華語文」;「古今中外及鄉土 (台灣)文學」改「國內外具代表的文學」;「中華文化」改「本國文化」;「國語」改「華語」。

杜正勝時代進行的課綱微調工程,後來由鄭瑞城部長公布,原訂民國100年開始實施,但本月初兩岸統合會質疑馬政府延續民進黨的「去中國化」政策,國策顧問、台大心理系教授黃光國甚至揚言,若教育部堅持把國文改為華文,他將辭國策顧問一職,要和馬「割袍斷義」;知名評論家南方朔也重批馬英九總統是「變色龍」,沒有中心思想。

教育部昨晚召開課綱委員會會議,常務次長陳益興主持,再修正國語文課綱用字,並通過「華語」改為「國語」、「漢字」改為「國字」。陳益興強調,這項調整不是「修正」而是「回正」,即回復原來的文字。

但課綱委員會仍保留「本國文化」,沒有回復以前的「中華文化」。教育部國教司長楊昌裕表示,多數委員認為「本國文化」兼容了中華傳統文化及台灣各族群文化,甚至是新移民文化,因此予以保留。他也強調,昨晚課綱委員會討論過程中,沒有人提到藍綠問題,調整的目的在於讓課綱的正式文件用語,和國人的習慣用語一致。

課綱委員之一、全家盟理事長謝國清則認為,文字改來改去,有點「無聊」,但大多數課綱委員仍尊重教育部的提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luestap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