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務 國中生毫不關心
      
2010/06/30 第8071期 
 

【記者呂苡榕台北報導】台灣國中生公民素質大調查,發現國中生在「公民認知」上拿高分,但公民參與極低,也不關心公共事務。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授劉美慧表示,這顯示學生在學校裡學習什麼是「公民」,卻缺乏行動,言行不一。

這項調查是由國際教育成就評量委員會(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IEA)主辦,評比各國8年級學生(13.5歲)的公民素養。這次評比共有38個國家參加,針對認知、情意和行為三大面向進行調查。

認知主要調查國中生對於「公民」知識的了解程度;情意則是分為價值信念和態度,調查學生對各種公民概念的價值觀和態度取向;最後的行為則是跟對學生公民參與程度和意願等方向做調查。

台灣學生不信任政府

在認知方面,台灣學生排名第4,但在情意調查上,台灣學生普遍不信任組織,包括對政治、媒體的信任度偏低。教育部次長林聰明表示,因為電視台整天播放立法院衝突的畫面,造成民眾不信任政府。劉美慧則認為,民主社會中,大眾對政府和媒體有更多期待,得分才會偏低。

在最關鍵的行為上,台灣學生參與課外活動的程度「極低」,沒參加過任何活動者高達65%,在人權活動和環保議題的參與度也不到10%。劉美慧表示,國中公民課每週僅一小時,老師偏重智育,沒帶同學參加活動。

校外活動參與度低

調查中發現,教師與學生一起參加校外活動的比例也低於國際平均值。桃園某國中老師表示,台灣教育就是「考試引導教學」,考試不會考的,學校也不會多補充。如何改善國中生的公民素養?林聰明表示,目前不可能增加時數,但會要求學校在課外活動時間中加入公民素養的課程。

國科會副主任委員周志揚表示,台灣升學體制仍以智育為重,學生比較不敢放膽去參加其它活動。林聰明則說,多元入學管道就是希望能夠讓學生不要只會唸書,不過他也坦承,多元入學政策還有進步空間。

許老師說,要教導一種價值,僅是按表操課,根本無法讓學生理解價值的內涵,活動都只流於表面,班會也只是形式,沒有達到討論與參與的目的,學生頂多學到表面工夫,要認真培養公民素養,應該讓學生進入真實社會,親身體驗如何成為社會中的一份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luestap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