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的公民與社會/《經濟學》》 新聞中的公民 毒奶粉 隱藏「資訊不對稱」
供需曲線、海協會及海基會的運作…牽涉經濟、社會、法律及兩岸關係等問題
【記者張錦弘/台北報導】
大陸毒奶粉事件震驚兩岸,背後隱藏著經濟、社會、法律及兩岸關係等問題,大考公民與社會最可能考民眾購買毒奶粉的「資訊不對稱」、供需曲線及海協會、海基會的兩岸關係運作模式。
北一女公民老師朱淑卿指出,毒奶粉事件可充分說明「資訊不對稱」這個經濟學的概念,指交易雙方,一方擁有另一方所不知道的資訊,形成不對稱情況,消費者對產品製造過程的資訊往往比較少而吃虧。
消費者買奶粉,絕不是為了使自己吃下有毒物質,但無從得知購買的奶粉是否符合衛生安全標準,買賣雙方因此有資訊不對稱的情況,有賴政府為人民健康把關。
南一中公民老師廖翠雰則提醒考生,一定要會解讀經濟學的供需曲線及與價格、數量的關係,這部分甚至連國中基測都會考。
她指出,消費者受到商品價格的影響,願意且能夠購買的數量產生變化,例如價格愈高,購買量愈少,會產生需求線上「點」的移動;但受類似毒奶粉這種價格以外的因素影響,就會造成需求線的整條移動,需求增加,整條線向右移;需求減少向左移。
廖翠雰還指出,高二上政治學、高三上全球化時,會教到華勒斯坦的「世界體系理論」,也可解釋為何許多跨國奶製品都在中國境內生產。
該理論將全世界國家分為核心、半邊陲、邊陲三類,構成一個不平等的勞動分工體系,核心國家通常是跨國公司的母國,以低廉價格向半邊陲、邊陲國家購買廉價的勞動力與原料,藉以賺取大量利潤,更加強化社會階層化。
面對毒奶粉風暴,以母乳撫育下一代,又成為新潮流,背後有相關的心理學理論支稱,廖翠雰分析,心理學家安斯渥,依據母親與孩子之間的依戀關係,分成3種親密關係的依附形態:安全型、逃避型、衝突矛盾型依附,餵食母乳有助於親密關係中安全型依附的發展。
廖翠雰說,毒奶粉事件也和法律學的「信賴保護原則」有關,食品下游廠商向合法原物料廠商進貨,卻誤購毒奶粉,造成商譽與未來營業的損失,相關政府機關可能要負法律與政治責任,下游廠商可依信賴保護原則向政府求償。
除公民與社會,毒奶粉也可能在自然科入題,廖翠雰舉例,化學可以考「三聚氰胺」是一種透明無色的黏稠液體,常用於製作美耐皿;生物也可能考到,「三聚氰胺」使用後可增加食物蛋白質含量、食用後可能造成腎衰竭、腎結石、膀胱癌。
【2008-09-22/聯合報/C3版/教育】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