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新聞中的公民與社會/多元文化》 從海角七號看多元文化
鄉村vs.城市、傳統vs.現代、在地化vs.全球化、帝國vs.殖民角力 要多留意 
 
【記者張錦弘/台北報導】
電影「海角七號」締造奇蹟,全台票房突破4億元大關,片中處處可見鄉村vs.城市、傳統vs.現代,及「在地化」對抗「全球化」、文化帝國與被殖民國家之間的角力,相關文化意涵與社區營造,大考公民與社會都可能入題。

在全球金融危機的陰影下,「海角七號奇蹟」可能是今年台灣最夯、最振奮人心的新聞,票房已擠進台灣影史前五名,打敗眾多好萊塢名片,並已榮獲夏威夷影展首獎,還將代表台灣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從文化學的角度來看,海角七號有很多可探討的面向。

新竹女中公民老師蔡相廷指出,高中公民第一冊第七課介紹基本的文化觀念,包括主流文化、次文化、大眾文化、邊緣文化等,並闡述面對不同文化的態度,應截長補短、包容不同文化;第八課則探討多元文化,包括全球化、殖民文化、強國媒體的文化侵略及台灣不同族群及外來配偶形成的多元文化。

高三上學期選修公民第三課,則提到政治、經濟等面向的全球化,探討先進核心強國與第三世界邊陲弱國之間的殖民與被殖民關係,都是大考公民熱門題目,去年學測就出了一題,考某知名球鞋製造商,以極微薄工資剝削開發中國家勞工,考「核心與邊陲的分工觀點」。

蔡相廷分析,海角七號戲內戲外,都能找到在地化對抗全球化的影子,戲外名不見經傳的導演魏德聖小兵立大功,打敗神鬼傳奇、魔戒等好萊塢影史名片,全台票房屢創紀錄,主要是透過網路口耳流傳,加上片中巧妙融合生活化的在地元素,激勵「鬱卒」很久的台灣人。

劇中恆春的演唱會本來是以日本歌星中孝介為主角,但馬如龍主演的鎮代會主席堅持要有本地樂團暖場,也是在地化與全球化的角力;郵差茂伯、阿嘉和原住民警察等組成的本地樂團,起初被主辦單位看不起,又涉及台灣本島內的城鄉、族群文化衝突。

蔡相廷指出,「社區營造」也是劇中凸顯的一個主題,鎮代會主席透過本地樂團表演,凝聚恆春人對在地文化的認同,就是一種社區營造;其實台灣各地紛設「社區大學」,提升居民的視野、舉辦各種社區活動,也都是社區營造的另一種表現。


【2008-10-20/聯合報/C3版/教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luestap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