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院士負面笑話與「公民」教改問題 
【聯合報╱張茂桂/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2007.09.12 02:55 am 
張茂桂/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高中「公民與社會」科課綱委員(台北市)

中研院院士、教育部顧問室顧問朱敬一教授,日前在「名為」(實為「假設」)高中生「人文與社會科學資優班」的課堂上,將自己規劃為唯一授課者,當著約一五○位入學方兩周的十六歲高一學生面前,批評他們正在學習的高一「公民與社會」課程內容:「教材太差,不值得考,若硬要考,就中了『匪諜』的陰謀!」還說「社會科學沒有標準答案、不能考」云云,據說這是當天課堂上很多的玩笑話之一。

過去數年我陸續投入重新訂定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綱擬定的工作,近數日和不同的高中老師與校長等務實的第一線工作者談及朱教授上述批評內容此事,大多不以為然。這場景彷彿是在教育部蓋章支持的資優生「課外補習班」裡,任由班上的「明星補教」譏笑學校老師與其他在校同學的「一般」學習不值一顧。針對朱教授的輕慢高論,必須予以駁斥,並正社會視聽。

一、關於「社會科學不能有『標準』答案,『公民與社會』也必定不可『考』」的問題,持平的回答應是:「看問題怎麼設計評量,使其能鼓勵思考」。的確,社會科學的知識有隱藏價值引導性,容易引起爭議(其實這和其他許多學科一樣),表面看來似乎不應該有「標準」答案。但是,如果社會科學依然有典範傳統,有核心關懷,「通說」與慣用概念,公民權利也有既成的典章制度,如果說完全不能考評,那恐怕也只是一種偏見。

眼前問題在於如何建構可以搭配教學目標的適當評量方式,並不是問「可考或不可以考」的二選一問題。

二、高中「社會科學資優」班的設置,本屬實驗草創,有不少疑問待解,須要慎重檢討。例如資優標準定不出來,一改再改,資優標記對於學生心理、校園「一般」的學習風氣,是否產生不良影響,時有所聞。更重要的,「公民與社會」科現在雖然常被當成高中「社會科學」的主要學科,但「公民與社會」到底要走「公民養成」路線,還是走「純粹」「社會科學知識學習」路線,仍有定位不明的問題。

就我近來接觸過的教育界(國、高中與大學)數百位人士,以及相關的社會倡議團體的經驗,除了少數意見外,大多認為新的「公民與社會」科應該要包含社會科學知識,此為其必要基礎,不可或缺。但公民與社會課程,不能設定為等同大學社會科學概論精簡版或者預備科,如此將喪失培養未來成年公民,發展公民社會的諸多可能。

現行(九五)「公民與社會」課程綱要頒佈實施同時,取代多年來的「公民」、「現代社會」與「三民主義」三科。在此之前,高中「公民」普遍有教學不正常的問題,如被拿來配課,時數被縮減,教師背景欠缺專業化等等。各界對於建立新公民課程的關心,雖時可感受,但是卻很少有人瞭解,任何學科的轉型,其所涉及工程之龐大,問題廣泛複雜,其實就等於是一次具體而微的「教改」。

所有過去「教改」曾出現的問題,例如規劃協調不足,同時也都是「公民與社會」轉型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面對這樣的一個「教改」難局,轉型陣痛不斷,的確須要有更多人集思廣益,願意捲起袖子投入。

希望身居政學要津又不乏機會可插手教改事業的學術菁英,必須記取自己過去的教改經驗,能知道教育的真正問題,以及擔負起改革者應有的責任倫理。

【2007/09/12 聯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luestap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