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青少年勞工 委屈受污名

〔記者邱紹雯/台北報導〕青少年工作穩定度低、愛換工作,又像草莓般的脆弱嗎?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深入分析各類職場青少年的勞動數字,提出實證資料,顛覆外界對時下青少年的刻板印象,證明青少年所付出的努力和每個勞動階層並無不同。

台少盟提證據 平反刻板印象

台灣約有七十五萬的青少年勞動大軍投入就業巿場,加計兼職及打工族群,勞動人口甚至達到百萬人,占十五至廿四歲青少年總人口數的卅二.三%,也代表每三名青少年就有一人正在工作。

台 少盟秘書處幹事林于聖說,大批的青少年勞動者投入職場,扛起勞動體系最基礎的工作內容,卻得面對高失業率與低薪資報酬的雙重困境,不僅論及「勞動貢獻」時 不曾提過他們的名字,觸及「勞動表現」時,又直接與「草莓族」畫上等號,社會的集體污名,對青少年勞動者是最大的無奈。

他舉例,行政院主計處調查,十五歲至廿四歲青少年,九十三年至九十八年間轉職情況呈現下降趨勢,且九十八年一年間沒有轉職經驗的青少年比例高達八十七.六五%,有轉職經驗比率十二.卅五%,代表青少年的就業穩定度沒有想像中的低。

林 于聖說,工作穩定度低、抗壓性低、流動率高,是社會對青少年世代最普遍的印象,但從數字中來看,非但不是如此,且從主計處的「受僱者離職轉換工作原因」調 查顯示,青少年轉換工作的前三名原因為「待遇不好」、「想更換工作地點」及「工作環境不良」,對照同期廿五至六十四歲的就業者,自願離職的原因沒有太大不 同。青少年反而因為初入社會,多從事低階工作,更容易因大環境影響,導致非自願離職。

林于聖也說,許多長輩也常會以過往困苦的環境經驗,認 定當前的青少年生長在富裕年代、無法吃苦;但從薪資數據相比,民國八十五年大學畢業生薪資平均有四萬七千多元,到九十八年只剩下一萬九千四百七十七元,時 下青少年面臨的工作條件其實是薪資不斷下修的「貧窮年代」,付出同樣的努力,卻成為企業剝削的主要族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luestap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