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篇-擰熄那盞燈 31萬代課教師謝幕

  • 2010-01-28
  • 旺報
  • 【記者簡立欣/綜合報導】
即將被清退的甘肅渭源縣代課老師蘇漢偉,和10名一年級學生照全體照時轉身拭淚。這張照片在網路上引起廣大迴響。(取自網路)

即將被清退的甘肅渭源縣代課老師蘇漢偉,和10名一年級學生照全體照時轉身拭淚。這張照片在網路上引起廣大迴響。(取自網路)

     在制度尚未建立時,大陸代課教師填補了邊遠地區基礎教育「教師荒」,隨著官方對師資的要求漸嚴,代課教師將逐漸走入歷史。

     甘肅渭源縣,王政明,66歲。1958年以代課教師身分創辦張家堡小學,此後50年白天教書、晚上守校、課餘務農,直到2006年被清退,月薪仍是40元人民幣……

     北京昌平區,田士明,1975年國中畢業,因為成績優異成了民辦教師,稍稍填補文化大革命後的教師荒。然而1996年之後他的職稱從「教師」變「代課教師」,再變成「臨時代課教師」,薪資也一路下滑,2001年遭辭退……

     廣東赤溪鎮,莊榮華,1989年起成為代課教師,曾獲教學論文獎。過去每年都盼著「轉正」,沒想到2009年被清退,現在連警衛、清潔工的工作都找不到……

     開春以來,一則「全國31萬代課教師今年清退」新聞讓大陸輿論界沸騰。媒體報導指出,為了提高農村教師水準,大陸教育部從2006年以來 即以「關、轉、招、辭、退」各種方式清退44.8萬名非編制內教師,今年是「最後通牒」;然而由於代課教師在中國有特殊歷史意義,多年來支撐了偏遠地區和 農民工基礎教育,這群無名英雄何去何從,遂成為各界關注焦點。

     事實上,大陸代課教師成因複雜,且不同地區、不同時期也可能指涉不同群體,因此有必要釐清各時期的代課教師樣貌。

     最老代課 不少農民出身

     2006年,《南方周末》一篇長篇報導〈甘肅代課教師,辛苦執教月薪40元〉引發各界熱烈轉載。該文敘述了甘肅省渭源縣鄉村教師王政明等人的「代課一生」,以及縣委書記李迎新含淚上呈《渭源縣代課教師狀況調研》,將代課教師的血淚生活真實呈現。

     1958年開始執教的王政明,在村子裡教了三代人,培養了將近80位大學生,被稱為「中國最老的代課教師」,也是大陸1949年之後第一代鄉村民辦教師的縮影。

     最早的這一批代課教師,當年被稱為「鄉村教師」、「民辦教師」。1950年中共建政初期財力不足,無法負擔基礎教育,因此允許並提倡民間 創立小學;另一方面中共逐漸接管民辦初中,因此從1951年到1965年文化大革命前夕,呈現「民辦小學教師暴增、民辦初中教師漸減」,民辦小學教師從 1951年的42.5萬人增加到1965年的175.1萬人,逼近所有小學教師的半數。由於當年師範體系仍未建立,數量龐大的民辦小學教師往往由本地人兼 任,有不少人本身就是農夫,平時任教、課餘務農。

     人數暴增 一度超越公辦

     民辦小學教師雖是中西部窮困村的基礎教育主幹,但畢竟未接受正式訓練,與大陸慢慢成形的師範體系人才漸生矛盾;加上人數增加過多,文革當年開始超越公辦教師,1977年更達到新高341.6萬人,占所有小學教師的65.8%,迫使中共考慮減少民辦教師人數。

     弔詭的是,文化大革命是民辦教師增加的因素之一。當年由於大陸由「大隊」接管不少公辦小學,且大批公辦小學教師轉到中學任教,民辦小學教師因此大量增加,補了文革時期的教師荒。

     師範體系成形 民辦難生存

     不過,1985年開始,大陸教育部為了提高基礎教育師資,在全國「一刀切」不允許再出現民辦教師。不少農村因為太窮而招不到公辦老師,或 公辦老師不願來鄉村執教,所以空缺仍由臨時教師填補,民辦教師便轉稱「代課教師」。這個時代脈絡,使得大陸的鄉村代課教師定義和台灣很不一樣。

     1980年中後期,代課教師的來源和內容有所轉變,新生代代課教師學歷提升,逐漸有能力拿到初中或高中畢業證書,甚至有大學畢業者;但是 因為義務教育經費屬地方政府範疇,而邊遠地區財政拮据,常常「有編不補」,把合格教師當代課教師用,因此代課教師的弱勢情況依舊不變。

     新生代學歷高 弱勢依舊

     目前,大陸邊遠地區仍有不少識字農民,在家中擺幾張書桌,就當起代課教師,僅收取微薄薪資。06年《渭源縣代課教師狀況調研》裡的一段話:「走進任何一個村子,假如村子裏有代課教師,那他准是村子裏最窮的人,」點出了代課教師這個族群的心酸。

 


 

「未定期限、有情解決」陸官員改口

  • 2010-01-28
  • 旺報
  • 【記者簡立欣/綜合報導】

      本月月初,「2010年是清退代課教師最後期限」的消息引起各界反彈,連官方傳媒如新華社等也刊登批判文章,逼得大陸教育部出面表態。先是教育部新聞發 言人續梅六日表示「未聽說清退全部代課教師有最後期限」;22日教育部人事司副司長呂玉剛再澄清指出,代課人員問題要「有情操作、妥善解決」。

     由於輿論壓力,不少地區陸續提出代課人員補償方案,部分先前報導「被逼退沒領半毛」的鄉村代課教師也領到補償金,但多半只有數百元人民幣。

     22日的教育部新聞通氣會(記者會)上,呂玉剛承認,長期以來,一些地方出於各種原因,低薪聘用了一批代課人員,「這些代課人員在特殊歷史時期和特定情況下,為我國的教育事業,特別是農村基礎教育事業付出努力,」教育部要求地方政府「有情」地解決問題。

     但呂玉剛也重申,教育部的原則是嚴禁再聘代課人員,否則合格人員進不了正式教師隊伍,對於這些人也是「極不公平的」。

     呂玉剛表示,不能簡單地讓所有代課人員離校回家,被辭退人員要給予一定補償,並爭取納入社保、醫保。

     不過依照現行的教師招聘辦法,聘任教師需要由地方編制部門給編制指標,也要由地方財政支付教師基本工資,並不是僅僅由教育部門做決定。


地方政府 把代課當廉價勞工

  • 2010-01-28
  • 旺報
  • 【記者簡立欣/綜合報導】

     教育研究者熊丙奇表示,合格教師「被代課」,顯示地方政府處理代課教師的方式有問題。

     代課教師清退問題引起各界討論,知名教育問題研究者、21世紀教育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批評,大陸教育部回應輿論的方式相當不負責,且代課教師「一刀切」清退,也不尊重代課教師及學生權益。他並建議應解決代課教師身分問題,參與學校決策。

     教育部兩說法 相當失職

     由於代課教師清退引發抨擊,大陸教育部兩次回應表態,先是否認「2010年是清退最後期限」;接著又表示對代課教師充滿「人文關懷」,會 「合理補償」並「積極研究爭取納入城鄉社保」。熊丙奇則批評,教育部沒有確認補償辦法,任地方政府隨意「出價」,代課一年補償幾百到1000元人民幣(下 同),代課20年只能拿兩萬元,根本不夠。此外「爭取社保」這種說法也沒有意義,因為這已經超過教育部的管轄範疇,「簡單地說,就是分內的事沒做好,卻為 大家畫大餅充饑。」

     卸磨殺驢 不尊重受教權

     大陸教育部回應時還表示:「長期使用不具教師資格的代課人員,損害學生權益;長期低薪使用具教師資格的代課人員,合格人員進不了正式教師隊伍,也不公平。」熊丙奇認為這兩句話邏輯都有問題。

     首先,代課教師是不是傷害學生權益,應該聽學生及家長的。熊丙奇指出,低薪的代課教師是農村義務教育重要力量,是他們保障了學生的受教權。現在粗魯地清退所有代課教師,卸磨殺驢,是更糟的教育方式。

     熊丙奇指出,現在各地政府解決代課教師問題有兩種:一是「代轉公」考試轉為公辦教師,二是轉崗或清退。不過實際上,有些地方代轉公名額較 多,且政府說到做到,凡考試通過者即可轉公;有些地方代轉公名額少,地方政府賴賬,考試通過者也不能轉公,甚至清退了舊的代課教師,又招聘新的代課教師。

     有編不補 教師「被代課」

     換言之,目前做法有兩缺陷:其一,全由地方政府主導,代課教師、學生及學生家長沒有發言權;其二,正因為各地有缺才找代課教師,這也表示 各地都有足夠編制,讓合格代課教師轉公,然而地方政府又有編不補,或是有編再補代課教師,顯示地方政府不願意支付全額工資,而是想把代課教師當廉價勞動 力,節省教育投入。換句話說,代課教師大多是合格教師,只不過「被代課」,同工不同酬,只拿正式教師三分之一工資。這種態度,才是對教師權益的最大傷害。

     熊丙奇結論指出,中國義務教育諸多問題,包括政府投入不到位、學校均衡問題嚴重、盲目撤校等,都是因為沒有真正保障受教者權益的機構,僅 憑政府「自覺」而缺乏監督,任由地方政府隨心所欲。他呼籲政府建立一個維護學生、教師權益的辦學機制,並把清退代課教師做為探索這一機制的開始。


兩類代課教師 解決方式不同

  • 2010-01-28
  • 旺報
  • 【記者簡立欣/綜合報導】

     從大陸代課教師清退事件上,可以發現中國大陸所謂「代課教師」有很大歧義性,因為至少有兩種代課教師:偏遠地區代課教師和沿海城鎮代課教師,定義上就不同,處理方式也勢必不同。

     第一類代課教師,就是目前媒體大量傳頌的、刻苦耐勞的「鄉村教師」。他們多是師資源短缺地區的農民,讀過書,認識字,被當地政府、村委找來當教師,但這種代課其實是長期的,有人一「代」就是50年。

     第一類代課教師除了教學,平時也下田,與當地農民沒什麼區別。唯一不同的是,他們幾十年如一日堅守教師崗位,多了一份教師工資,少了外出 打工和農閒時節賺外快的機會。換言之,第一類代課教師的問題是城鄉資源不均問題,解決方式只有兩途:增加鄉村教育資源;或是將這些代課教師「就地扶正」。 值得注意的是,增加鄉村教育資源不能治標不治本;否則即使目前大陸官方鼓勵大專畢業生「支邊、支教」(支援邊遠地區教育),但這些教師流動性大,只把支邊 當跳板,人數再多也無法穩定邊遠地區教育,反而讓原先的鄉村教師白白「清退」。

     第二類沿海城鎮代課教師,或是接近台灣一般理解的「當正式教師請假時,暫時代替授課者」,要提升其品質,解決方式就是建立制度。

     首先必須確定代課教師的身分,也就是「正名」:代課就是代課,不是臨時雇用人員、不是一年一聘。其次,代課教師是否有必要全部清退?如何 清退?由於大陸教育制度愈趨完備,確實有必要建立代課教師淘汰制,但應該是學歷不夠、沒有教師資格證等才能清退。至於優秀的代課教師,應有合理的「代轉 公」機制,讓代課教師轉為公辦教師,享受跟公辦教師一樣的待遇。

     「全面清退代課教師」的政策意義,其實是要在大陸教育水準整體提高之後,讓教師聘用制度化。不過,正如同許多人所評論,這種做法沒有考慮到地區差異。此外也可觀察到,相對於台灣代課教師的「派遣」意味,大陸似乎還沒有發展出「教師也可派遣」的意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luestap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