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校無路私校無門 年輕博士晾著

  • 2009-11-09
  • 中國時報
  • 【林志成/特稿】
  等在前方的 是...
 ▲因為學生愈來愈少,大學每年只會縮減教師員額,開新員額機會不太。而每年約有3千位博士畢業,學術界的新陳代謝卻非常慢,非國家之福。圖為今年台大畢業典禮。(本報資料照片/王錦河攝)

  等在前方的 是...  ▲因為學生愈來愈少,大學每年只會縮減教師員額,開新員額機會不太。而每年約有3千位博士畢業,學術界的新陳代謝卻非常慢,非國家之福。圖為今年台大畢業典禮。(本報資料照片/王錦河攝)

  擠不進門
 ▲台灣每年約有3000多位博士畢業,在少子化及國立大學教授退休轉戰私立大學兩大風暴襲擊下,這群年輕博士進不了大學任教。(攝影中心設計構成)

  擠不進門  ▲台灣每年約有3000多位博士畢業,在少子化及國立大學教授退休轉戰私立大學兩大風暴襲擊下,這群年輕博士進不了大學任教。(攝影中心設計構成)

     目前國內在學博士生約三萬人,每年三千多人畢業。在少子化及國立大學教授退休轉戰私立大學兩大風暴襲擊下,年輕博士進不了大學任教,長期下來,台灣學術界新陳代謝慢,非國家之福。

     台灣少子化問題愈來愈嚴重,預估到民國一一○年,可能有六十所大學面臨倒閉,未來有幾千名大學教師要失業。

     因為學生愈來愈少,大學每年只會縮減教師員額,開新員額機會不太。

     以興國管理學院為例,因為招生成績不佳,今年一口氣解聘十多位教師。在這種狀況下,年輕博士要進大學任教,只能靠有教授退休,他們才有可能補進去。

     但在教育部評鑑制度下,台灣學術界近年出現一個現象,大學教師流動方向是公立大學和私立大學「對做」,公立大學吸收私立大學出色教師,私立大學則向公立大學退休教授招手。兩邊都將年輕博士晾在一旁,不願給他們機會。

     現在年輕博士要在大學工作,有人是當兼任老師,賺鐘點費。

     一名博士表示,他在全台各大學跑透透,一周兼十六堂課,鐘點費共四萬多元,扣除交通費,所剩無幾。

     一名博士的養成耗日費時,即使一路讀書順遂,拿到博士學位可能三十歲了,可見讀博士是一項大投資。但現在的台灣社會卻讓這群高階人力找不到出路,他們愈來愈哀怨。

     台灣每年培育一大堆「土博士」,加上國外回來的「洋博士」,如果好好運用,可為國家做出重大貢獻。台灣學術界如果不給年輕人機會,形同在一池死水裡玩,長遠下去,必然不利學術發展。

 


 

提升競爭力 學者有建議 求生之道 一. 補貼薪資 二.減少時數

  • 2009-11-09
  • 中國時報
  • 【陳至中/台北報導】

     隨著全球化趨勢及中國大陸的崛起,國際間學術人才競爭愈演愈烈,台灣學術界在激烈競爭中,逐漸失去優勢。學者建議,除了讓大學自籌經費補貼薪資,也能朝減少授課時數、增加研究計畫中的人事費用著手,改進「齊頭式」的平等。

     鄭瑞城擔任教育部長時代,就曾和國科會討論,計畫將國科會管轄下研究計畫案管理費中的人事費,從上限十五%調至四十%,以迂迴方式為學者 加薪,但該方案被行政院打回票。日前馬英九總統召集跨部會座談,出席單位包括教育部、國科會、中研院,以及中研院士朱敬一、台大副校長陳泰然、成大校長賴 明詔等人談及該方案的可能性。

     當時會議並無結論,賴明詔表示,主要困境在於經費有限,餅很難再做大。

     例如,教育部早就給大學三十%的薪資彈性,但如果沒有額外經費,要加一人的薪資,就只能減另一人,沒有學校敢這麼做。

     陳泰然也說,國科會的計畫人事費若提高,勢必得降低核准率,刷掉更多計畫,牽扯到眾多既得利益,「一定會有很多人在報紙上罵!」

     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長楊玉惠表示,從國科會計畫著手雖然可行,但可預期的反對勢力很大,日前行政院已決議暫不考慮,改朝從檢討整理薪資結構的大方向著手。

     此外,學者也提出幾個可行方法,賴明詔認為,要吸引潛力新秀,可從減輕教學時數著手,現在台灣新進教授動輒要上三、四門課(一周六至十二小時),光備課就來不及。學校可多聘兼任教師,專職教學,讓正值旺盛的教授多點時間放在研究上。

     陳泰然也認同該想法,學校應對新進教授有更多保護,例如減少授課時數,給予生活津貼和住宿補助等,「尤其是在台北,租個房子等於減薪一萬多元!」

     但要有配套措施,陳泰然說,例如比照哈佛要求新人需在六年內受檢視,不合格就淘汰。台大正研擬要求新教授的學術生產力應排在所屬單位前十五%,「要比老教授還要行,才會有進步!」


 

「當臨時工 早知就不讀博士了」

  • 2009-11-09
  • 中國時報
  • 【林志成/台北報導】

     四十一歲的阿宗花了九年在國內頂尖大學取得歷史學博士,但因找工作不順利,目前在教育部搶救高階人力失業的擴大就業方案中,做為期一年的臨時性工作。而他有高中同學畢業當警察,起薪就五萬多,他感慨,「早知道就不要讀博士了!」

     「學生來源減少,現在大學幾乎開不出新教師名額,加上私立大學為讓評鑑成績好看,紛紛找公立大學退休教授任職,堵死了年輕博士的機會。」 阿宗感慨說,如果時間可以倒流,他不會讀碩士、博士。阿宗的高中同學中,有七個人當警察,二十歲開始工作、起薪就五萬元。阿宗說,他晚同學二十年才開始工 作,現在薪水四萬多元,真不知讀博士要幹什麼?

     年輕博士任教之路艱難,造成正在讀博士班學生心生警惕。清大光電所博士班一年級王奕智說,要在大學取得教職非常困難。除非再到國外進修,然後好的研究成果,加上有力人士推薦,才可能找到教職。

     目前在英國倫敦大學攻讀社會學博士的林柏儀打算學成後回國服務,但他已感受到不小的就業壓力。他說流浪博士不只是個人的損失,也是國家的 損失。台師大名譽教授吳武典則指出,有些年輕博士一份薪水都領不到,資深教授卻領兩份薪水,教育部大學評鑑制度是「元凶」。教育部高教司長何卓飛回應,如 果大學評鑑制度不夠好,可以檢討改進。但年輕博士進不了大學當專任教師,主要是學生人數減少,學校開不出新教師員額所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luestap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