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轉私校 坐領雙薪 公立大學教授延退10年

  • 2009-11-09
  • 中國時報
  • 【林志成/台北報導】

     公立大學每年約五百位教師退休,有些人轉到私立大學任教,同時領兩份薪水,又阻礙年輕博士進大學任教機會,不符社會公平正義。教育部表示,正著手修改《學校教職員退休條例》,領月退條件由「七五制」改為「八五制」,強迫公立大學教授延後十年退休。

     國民黨立委洪秀柱表示,最近她辦公室接到許多年輕人的電話,他們都擁有國內或國外大學博士學位,想要進大學教書,卻不得其門而入。他們都說,公立大學教授退休後,紛紛轉私大任職,一邊領政府月退俸、一邊領私校全額薪水,還卡住私大教職名額,他們很不滿。

     洪秀柱表示,少子化問題愈來愈嚴重,未來有幾十所大學可能倒閉,一大堆大學現職教師要失業;如果又放任公大教授退休後轉任私大,年輕人更沒機會。這個問題已造成「不同世代間的對立」,政府應設法解決。

     目前公立大學教授服務滿二十五年、年滿五十歲得支領月退休金,即「七五制」。「八五制」是公立大學教授服務滿二十五年、年滿六十歲才能領月退休金。

     教育部統計,近三年共有一五一三位公立大專院校教師退休,絕大多數是五十多歲退休。

     台師大名譽教授吳武典說,公立大學教授五十多歲辦退休已形成「風潮」,但他們沒有真正退休,而是被私大以更好條件挖角,除了領政府月退俸、還領私立大學高額薪水。這種「領雙薪」現象有違社會公平正義原則。

     吳武典表示,他幾年前到美國拜訪一位老教授,這位教授聽到台灣學術界「領雙薪」現象,直呼「世界上怎麼會有這麼好的事」。

     美國的私大如果接受政府補助,公立大學教授退休後轉任過去,只能有一份薪水。

     對雙薪現象,教育部人事處長陳國輝表示,現在要從調整退休制度著手,擬從「七五制」改成「八五制」,一旦在立法院修正通過,往後公立大學教授要比現在延後十年退休,減少領雙薪的時間。


 

教授薪情差 大師難留 新秀難招

  • 2009-11-09
  • 中國時報
  • 【陳至中/台北報導】

     大陸、香港、新加坡等地近年積極向台灣學術人才招手,根據非正式統計,大陸公立學校已有十五%的教授平均月薪超越台灣,且差距正逐漸拉大。學者憂心,台灣的薪資條件再不改善,不僅優秀教師會被挖走,也很難再吸引潛力新秀,學術界將出現嚴重新陳代謝問題。

     台大副校長陳泰然表示,一九九三年到大陸訪問時,老教授一個月才領五百元人民幣,現在已成長到一萬元人民幣,月薪十萬人民幣者比比皆是。

     大陸十五%的教授 月薪超越台灣

     陳泰然憂心的是,香港、新加坡薪資條件領先台灣已是多年的事實,但畢竟規模較小,威脅仍能應付。可怕的是最近大陸急起直追,政府敢投資、敢挖人,政策也非常配合,教師薪資彈性化,同一系的教授薪水甚至可以差到五倍。

     相較之下,台灣教授比照公務員,薪資相當「扁平化」,優秀者和一般人薪水一模一樣,很難吸引一流大師來台,連自己的優秀人才也可能外流而保不住。

     對岸近來又祭出眾多手段,針對「Hi-Index」(高引用率)教師,除了政府每年補助人民幣一百萬,各大學還會額外加碼五十萬左右,「拿這個條件來台大挖人,一堆人會被挖走!」陳泰然相當憂心。

     薪資扁平化 卡住學術界新陳代謝

     對於台灣的大學來說,期待政府改變薪資扁平化的問題並不容易,許多學校只好自籌經費加碼。以台大為例,數年前在教授上加一級「特聘教 授」,以校務基金每月給予多十%至二○%的薪水。但仍不夠,去年又再加一級「講座教授」,加碼五○%至四○○%,專為保住院士級與國家講座級的教授。類似 措施在成大等五年五百億「頂尖大學」也多有設置。

     成大校長賴明詔也擔心,除了資深教授可能被挖走,台灣也很難吸引到具有潛力的新人。另方面,若大學加強爭取「大師級」教授,在經費的餅沒做大情況下,勢必會擠壓年輕人的機會。


 

私校:國立退休教授 僅占少數缺

  • 2009-11-09
  • 中國時報
  • 【朱芳瑤/台北報導】

     現今教職一缺難求,國立大學教授提早退休,轉到私校任教,引發公平正義問題。但私立大學強調,國立大學退休教授在私校任教者比例並非很高,年輕博士只要有好表現,還是有獲聘機會。

     私校常祭出重金挖人,國立大學也是一個頭兩個大。台大主任秘書廖咸浩說,有研究產出的老師提前退休轉任私校,當然是學校的損失,校方一定設法留人。無奈大學教授薪資不夠彈性,一旦國立大學有老師被挖角,能加碼留人的空間很有限。

     「私大不可能通通聘國立退休老師,」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強調,該校教師來自國立大學退休者,不到全校老師的一成。校方還是喜歡聘有潛力的年輕老師,「從頭培育起,更能對學校產生認同感。」


誰在乎教育均貧現象?

  • 2009-11-09
  • 中國時報
  • 【郭 位】

      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特刊》(簡稱高特)今年九月公布的二○○九年世界大學排行榜中,台灣僅台大一校以第九十五名列二百強。至於前幾天公布的上海交大 (簡稱上交)世界大學排行榜中,台灣也只有台大列入前二百名。我以為台灣有些大學,如清華、交大等實力都被低估。然從全台教育投資比重(佔國家生產總值的 五.九一%)及台灣優秀勤奮師資特性看來,如此成績,反映出台灣高教均貧的現狀,以及由此造成的結果,值得反省。

     法國人口逾六千四百萬,大學數僅八十多所。相比之下,台灣人口約法國的三分之一,卻有兩倍之多的大學,資源嚴重稀釋。政府推出五年五百億 追求卓越(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今年全年預算達四百億台幣),僧多粥少,無如杯水車薪,研究品質因稀釋而下降。指考七分能上大學,全台碩博士學位擁有人直 逼八十萬,碩士畢業生當學士畢業生用,學位因淡化而貶值。如此種種,不一而足,亟需改善。

     台大去年高特排行落到百名外,校方不滿意。今年首次進入高特百名,理應歡欣鼓舞,然有學生對「百大」反感,名士又多指摘,認為校方只注重 論文增產以求排名上升,忽略了學生需求及大學的社會責任。其實,台大的論文發表相對而言在此次高特排名中並非排名上升的主因。須知即使後兩項顧慮表面言之 成理,其實也與評鑑意見相左。由此看來,台大並未忽略學生的需求,而且還頗為社會認可。

     上世紀六十年代前,少有人注意品質管理。高等教育機構也不例外。大學評鑑從入學標準及學生畢業後的表現、教授的教研、大學資源的多寡、學 校的推廣,乃至對社會應負的責任及國際化的影響包羅甚廣。其中有些可實體評量(tangible),有些則不具實體評量(intangible)性。

     對教師作教學評鑑,四十多年來,廣受採納,為品質保證的濫觴。依據學生的反饋評鑑教師的教學與依據發表論文的質量而評定研究成果的做法, 已為教研評鑑指標實體評量的重點,為世界各大學普遍採用。至於大學對社會的貢獻,及學生因受教而對社會長期的影響等,則因不具實體評量性而鮮有具體研究, 易淪於自說自話的陳年傳統。不該成為反對教師評量、發表論文及提升排名等的常用藉口。

     高特及上交兩項具公信的國際排名指標所依據的評鑑標準,未必人人贊同。然而依據客觀條件的排行榜普遍為各界採用。不論在海內外,許多公司 錄用員工時,都用以參考。某些公司甚至明文規定不面試排名低的學校的畢業生,往往新人的起薪點也與畢業學校的排名關係密切。中學生選校升學,也會看大學的 聲譽或排名。此中的取捨,就包含了可實體評量的評鑑。

     大學的特色專長,或許在總體排行榜上難以充分顯現。各學科排名榜,則可視為一個重要參考指標。其實,中學生選校不選學科是不明智抉擇,因 為各大學特別學科的排名與全校的整體排名可能大有不同。選校不選學科既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也未能提供年輕學生最佳選擇。各中學有義務就畢業生的興趣來選 擇最佳的學科,避免選取較佳排名大學中表現較次的學科。此外,各中學及家長也應就學生本身對環境的適應性提供選校選學科的參考。

     與此類似,碩士、博士生應追隨與自己興趣專長相似的優良導師,而避免過多考慮大學甚至學系的排名。

     無論做學問、服務社會或製造產品,都講究品質。國際及科系排名可評鑑大學及學科的教研質素,其標準、細則雖非十全十美,但評鑑的理念不錯,值得探討與重視。僅著迷於排名固然將引人走火入魔,未必可取。但若無國際評比,任由各大學自說自話,其結果更令人無所適從。

     大學教研評比不應淪為政治化工具或情緒化發洩。台灣各界對於高等教育應本著提升品質的精神,多多努力。(作者為香港城市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院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luestap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