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合同法今上路 地方罵翻天
今天起,勞動合同法、就業促進法、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等一批新法正式施行,對資方、勞方均將產生重要影響。圖中這名讀者,正認真閱讀勞動合同法。
(中新社)
 
珠三角傳產業面臨各種政策的衝擊,大部分停止擴增,以裁員關廠因應,剩下的則在苦撐待變,觀察有沒調整的機遇。
記者賴錦宏/攝影

前言
新稅+新法 珠三角哀嚎 

今天起,大陸將實施新「勞動合同法」、「就業促進法」,五月一日實施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加上兩稅合一、土地稅、出口退稅降低、商務部加工貿易法修改,2007年歲末,「世界工廠」珠江三角洲,正經歷有史以來最嚴重的陣痛,企業生存出現危機,數千工廠倒閉,從事傳統製造、加工業,以及相關生產鏈的台商,將何去何從? 

新年伊始,大陸將實施新一連串新政策,而以外銷出口為導向的珠三角,受衝擊最深,廠商要嘛轉型,要嘛就倒閉。

北京中央一口氣實施諸多勞動法律,「一步到位」的思路是:大陸沿海富起來快廿年了,和內陸差距很大,新法實施,沿海工廠成本提高,自然會往內陸遷移,有助於平衡東西部的發展,更與「中部崛起」能夠互相結合。沿海工廠少了,內陸會增加,大陸經濟總量還是一樣大。

再者,國際經濟形勢也迫使廣東沿海加工出口型企業淘汰,轉換成高科技、高技術、高資本投入的企業。

博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就說,大陸勞工工資太低,造成出口產品價格太低,現在外國對「中國製造」妖魔化,大陸一方面要注重產品質量符合國際標準,另一方面要提高勞工成本,就能從源頭上堵住反傾銷,加速產業升級。

但是,地方政府和企業主可不這麼想。廣東省局級官員就表示:「新勞動法不知是哪個混蛋制定出來的法律?」上級來視察,只帶他們去看先進的一面,不知廣東仍是依賴加工出口業維生。這樣一搞,企業主根本不敢擴廠招工,新的資本不敢進入,直接影響就是稅收和就業率。他說,將使本來已缺工幾百萬的廣東,更加缺工。

地方官員安慰台商,廣東一定在尊重「大原則」的前提下,有自己的「小方針」。因為廣東一向是改革開放「最靈活」的省份。

東莞有六萬多家港資企業,去年十二月就倒閉、關廠數千家。這樣的「震撼」,同時出現在台資、韓資和日資企業。因為關廠帶來的圍廠、示威、失業問題,讓地方政府困擾不已。

「他們以為把勞力密集產業趕跑、弄垮了,高科技就會進來嗎?不可能!」清溪一台資廠老闆說,該來的,早就來了;沒進來的,也不可能進來。廣東本來就不具備高科技所需的尖端研發機構和人才,怎可能吸引高科技產業進駐?他說,這樣只會把原有的工廠趕到越南、印尼和印度,加速華南產業的空洞化。

那麼,傳統產業退出廣東後,是否會使東莞、佛山、中山等工業城市轉型成消費型城市?東莞官員斬釘截鐵地說,不會!以東莞為例,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外地人、流動人口,只是打工仔,消費力有限,不可能成為深圳或珠海。而工廠外移,工人跟著走了,誰去消費?

龍永圖說,東莞企業應提高工人待遇,然後集體與國外採購商談判,奪回定價權,提高出口產品的價格。這樣既能讓勞動者享受到經濟發展的成果,又能在對外貿易關係上,避免給外國留下口實。

這種論調,港資和台資老闆視為「不知人間疾苦」。

厚街一鞋業貿易商表示,沃爾瑪等大企業絕不可能提高價錢,只會轉向低價的越南等國家購買,迫使鞋廠不得不往越南、印尼遷移,工廠隨訂單轉移,和當初台灣鞋廠外移到廣東的故事,如出一轍。

【2008/01/01 聯合報】

 

資方怨》共產黨萬「稅」 鬥地主戲法

新年大陸實施的諸多新政及各種稅費,不少資方認為,這是新一波「鬥地主」的戲法,企業主成了「地主」,而工人取代了「佃農」;新勞動法等新政,加上各種稅費來襲,讓企業主領教「共產黨萬萬稅」!

兩稅合一、取消出口退稅及新「勞動合同法」實施在即,珠三角不少中等規模的加工類企業先持觀望態度,等待適應新政一段時間後,再考慮是否外遷。業內人士透露,目前大多數深圳加工企業,並不想放棄熟悉的市場和已形成的良好產業鏈,如有必要外遷,也將保留大陸的生產線,但研發新產品則在國外的基地進行。

部分廣州企業主表示,這一波新政下來,百分之四十的珠三角傳統產業都會「死掉」,其他相關產業有的準備關閉,有的還在觀望。

「這是由共產黨發動的新一波鬥地主」,長安鎮電子廠吳慶聞說,從沒聽說哪部法律是鼓勵工人告老闆的,老闆能承受得住,就繼續做;若做不好,只好夾著尾巴跑掉。地主(老闆)一死,佃農(工人)就起來了。

中共官方認為可協調資、勞方關係的新法,為什麼被資方視為是「新一波鬥地主」戲法?舉例來說,新法要老闆為勞工提供社會保險保證金,每人五千元人民幣,有一萬員工的廠就要拿出五千萬元。資方的成本抬高,官方用法律先整死你,用法律鬥垮企業主。有企業主甚至拿來與文化大革命比較,認為紅衛兵不會要你的命,只會讓你垮;而現在官方實施的新法,卻會要企業主的命!

台商解釋,官方的作法是,先用寬鬆法令和政策招商引資,等外商賺到錢後,開始緊縮政策、提高成本、匯率,限制外資工廠的外匯匯出或匯進,把過去外商拿的好處,全部「吐」給大陸。

中山台協會長陳中和則分析,人民幣升值,珠三角受創最深,財富逐步被抽離,傳統產業利潤減少,新勞動法成為壓垮企業的「最後一根稻草」。當人事成本提高百分之三十,就沖掉僅剩的利潤,沒有哪個商人願意賠錢做生意。

另一台商會長坦言,官方只宣傳勞動者處於劣勢;不知珠三角早出現拿勞動法告老闆、勒索老闆的「假維權、真詐財」事件,讓資方把員工個個當賊來防。

【2008/01/01 聯合報】



景氣壞》東莞捏腳客 台客變好少

大量工廠遷移,以及傳統工廠產業鏈的搬遷,使得大陸華南不少工業城鎮經濟蕭條。廠房空了,人員流失,連帶來談生意的外商少了,服務業、商業都出現下滑,「產業掏空」,在華南上演「正在進行式」。

在東莞長安美食街常盛西路,經營「度小月」餐廳的張存厚指出,去年此時,每到晚餐時間,食客停在路兩邊的車輛,滿滿地排上三排,今年,一排都停不滿。他說,工廠遷移,做餐飲的感受最深,景氣差太多。

包括亞洲光學等上萬人的大廠,陸續離開長安遷往越南,長安在下半年就流失了好幾萬的工人。

張存厚說,日本人愛吃台菜,一些熟悉的日本客人,本來一周來兩次,突然就失蹤了。長安這個全大陸「納稅第一鎮」,一下子減少不少稅收。

原本在常盛西路旁的小區街道,一到晚上就成為夜市,商家把東西擺在道路兩邊賣,熙來攘往,燈火通明。今年,沒有一家擺攤,行人沒幾個。

張存厚說,聽說鎮政府要拆掉莞長路旁邊的廠房,改建成商業大樓,這樣的思路似乎是想把長安改成商業中心。問題是,工廠老闆走了,勞工也走了,商業如何興旺得起來?

廣州也是這種情況。在廣州經營自動化機械的朱成偉說,以前番禺等地廠房一位難求,現在許多手袋廠、服裝廠、電子廠都搬走了,想租多大的廠房有的是。從東莞到廣州的高速公路兩旁,「廠房租售」的廣告不斷。

在東莞東城韓資軟體公司上班的陳玉娟,最近失業了。中山大學畢業的她說,公司因為新勞動法裁員了三分之一的人,她的同學去年底被公司裁員的,就有好幾個。

服務業感受更深了。在東城「花園沐足」工作十年的阿蘭說,以前一天可以「捏」(捏腳)十個人,八個是台商,門口還常常一堆客人等。現在,只有三成是台商,其他都是當地人,也很少再有客人等待捏腳的了。她說,台商都不知去哪了?

【2008/01/01 聯合報】




奧運帶頭》服務業錢景佳 台商可搶進

珠三角便宜的勞動力、土地、寬鬆的法規等條件都消失後,台商面臨很大衝擊。上海財經大學國際營銷深圳班講師王志仁表示,台商要尋求出路,朝大陸連鎖服務業發展,是未來值得注意的市場。

王志仁指出,在北京中央進一步緊縮外資匯入、要求產業升級的政策下,台商不是往技術密集的產業走,就是往消費業走。前者不是台商所擅長,台商只賺取勞力的差價,不像微軟、思科等大規模在大陸設研發中心;後者,則有北京奧運的發展契機。

以台商投資消費業來看,王志仁說,今年深圳人均所得將超過一萬美元,上海將在兩年後人均達一萬美元,大城市的中產階級出現,為數二億五千萬的準中產階級,使大陸成為人人爭搶的消費市場。台商不應只從事組裝、加工出口,必須爭取消費市場。

王志仁表示,世界各大創投公司都看好大陸連鎖服務業,視之為.com後的新中國概念股,包括小肥羊、新東方、如家快捷等,一在那斯達克上市,就成為追捧明星。企業只要做到「中國第一」,很可能就是世界第一。這些消費性服務業今年將有爆炸性成長,先取得大陸市場,再往海外發展。

當中國概念股轉移到消費市場,還沒台商取得有利位置。王志仁說,進入大陸消費業的台商,幾乎都單打獨鬥,即使有少數亮眼,如錢櫃、上島、兩岸,但離「中國第一」還有很長的路。若不能在大陸取得有利位置,自然會影響到世界排名。

在金融業方面,大陸銀行、證券、保險業逐步開放,台灣都進不來;大陸金融業開放,不僅牽動大陸市場,也將牽動全世界市場,在此形勢下,台灣金融業會加速邊緣化。王志仁表示,現在大陸股票本益比平均在卅左右,而台灣只在十五到十八。未來,台灣的上市公司(尤其已來大陸投資的),都要考慮在大陸上市融資,資金來源變動, 屆時台灣金融業受的傷會更重。

另一方面,台灣的人才加速移往大陸,王志仁認為,台灣將出現資金掏空到產業掏空後的「人才掏空」,是台灣產業最大的危機。

【2008/01/01 聯合報】



勞動合同法上路》成本增 台商苦思轉型

今天起大陸實施諸多新政策,導致台商企業的經營成本遽升。為求生存,台商無不構思轉型。

從事金屬原料買賣的世陽金屬總經理劉義隆說,由於競爭激烈和政策調整後的成本大增,許多台商中小企業都已撤資,台商若要繼續在大陸經營,必須跳脫原有的經營模式,減少中介成本,直接和國外客戶接觸。

劉義隆說,以前台商代工廠在跟貿易商議價時,都不會把各自的成本底線攤出來。而且,以往中共官方還會提供出口退稅,變相地補貼優惠,讓這些代工廠商還有一絲生存的空間。

但有利台商經營的環境已如過往雲煙。他說,現在國外廠商和貿易商都變得很精,在事前已經幫代工廠商「算好成本」,最多就是留3%至5%讓這些廠商賺。


中國《勞動合同法》元旦起實施
BBC 20080101
北京討債的建筑工人
新的勞動法能否給討債的建筑工人一個定心丸?

中國新的《勞動合同法》將於2008年元旦起實施,將對中國目前的用工制度產生重大影響。

根據新的法律,工作滿一年可帶薪休假、招工時工資不許"面議"、工資福利可在稅前扣除。

 

《勞動合同法》規定了企業不與員工簽合同將賠付雙倍工資,勞務派遣工應與其他員工同工同酬等。

法律規定,勞動合同試用期最多不得超過六個月﹔每天加班時間不能超過3小時,每月不得超過36個小時。如果超時,無論給多少加班費,用人單位都算違法。

規定除少數情況外,單位應保證職工享受年假。職工累計工作已滿1年不滿10年的,年休假5天﹔已滿10年不滿20年的,年休假10天﹔已滿20年的,年休假15天。

此外,與之相關的《就業促進法》也於元旦起實施,就業歧視將受法律制裁。

應當依法對少數民族勞動者給予適當照顧﹔不得歧視殘疾人﹔不得以是傳染病病原攜帶者為由拒絕錄用。

法律還明確規定,農村勞動者進城就業享有與城鎮勞動者平等的勞動權利,不得對農村勞動者進城就業設置歧視性限制。

 

但是,有些在中國的外資企業對新的勞動合同法表示不滿。新企業所得稅法也讓外資企業經營工本急劇升高,大陸投資環境已因完善法制而出現劇烈變化。

BBC在北京的記者說,中國有很多嚴格和較健全的法律規定,但問題是缺乏執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luestap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