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儲蓄戶今上線 捐助弱勢生更便利 

自由 2008.01.01

〔記者申慧媛/台北報導〕嘉義縣東石國中上學期一名學生在上學途中出了車禍,急需腦部開刀,但送到醫院才發現學生因家境清寒,積欠健保費用未繳,導致差點因付不出上百萬的醫藥費和保證金而喪命,校方只好發動募款援救,但能不能湊得到100萬元救孩子一命,連校長都不敢打包票。

已獲2114所中小學響應

台灣每年有上萬名學生,因為家境貧困無法就學,也有人因沒有錢繳交學雜費及代辦費,而不敢去學校讀書或不敢講,為了給貧困弱勢學生就學的一盞明燈,教育部特別規劃以學校為單位,成立「教育儲蓄戶」捐款網路平台,已獲2114所中小學的響應,97年元旦起正式開張。

教育部表示,過去學校募款,不是募不到錢,就是吸金太多,額外捐款分配頻生爭議,或是捐款財務不透明,使得捐款的愛心美意打了折。教育儲蓄戶則是整合過去既有的學校急難或捐款帳戶,改以統一的方式新成立。

教育部配合年捐兩億元

教育部將配合新成立的帳戶,每校從學產基金捐助2萬至6萬不等,年捐助額兩億元。吳尊賢基金會及中國信託等民間單位也都率先響應捐助100萬元。

教育部長杜正勝強調,有了這個網路捐助平台,全國有愛心的民眾捐款可以很便利捐款,也可清楚查詢到各校獲得捐助的金額,讓愛心不落空,捐到需要幫助的學校小朋友手中。

嘉義東石國中校長李穗生說,最近一年家境不理想的「自強戶」小朋友愈來愈多,礙於補助有限,學校必須從嚴審查補助對象,而需要的學生人數有明顯增加,但社會捐款卻愈來愈冷,許多孩子得不到援助,偶有少數個案,卻因媒體的披露而湧入過多,愛心不均衡,未來民眾捐款,可以透過網路了解各校獲捐助的資源狀況,由捐款者自行分配運用。

國教司長潘文忠說,未來學校動支教育儲蓄戶內的存款,各校要成立委員會且經校務會議通過後使用,若沒有學生繳不出學雜費或臨時急用,校方也可以經法定流程討論通過,將經費應用在偏遠地區文具圖書採購等最需要的地方使用。



今日啟動 教部募捐網站 扶助急難學生
中國時報 2008.01.01 
陳至中/台北報導

 專業點比較好▲教育部成立「推動學校教育儲蓄戶網」,供社會各界捐助突發急難學生,但網站中公布需要幫助學生的資料,恐引發爭議。圖為台灣IBM發起員工捐午餐津貼的愛心活動。(資料照片/IBM提供)
 ▲社福團體認為助人是專業,不應淪為上網比可憐。(方濬哲攝)

     為照顧弱勢學生,因應突發意外事件的募款需求,教育部一日啟動「幸福撲滿─推動學校教育儲蓄戶網」。各級學校遇有亟需急難救助的學童,可將個案上傳,明列所需金額;民眾則可直接針對學校個案捐款,不必經過教育部或縣市政府,而捐款明細也將完全公開於網路,一切透明化。

     教育部再三表示,該政策目的在「救急」,提供即時協助,不會擠壓現有營養午餐費、代收代辦費等補助措施。

     整合愛心資源 及時救急

     過去若學生家庭在學期中突發事故,經濟困難時,校方大都自行募款,或通知媒體報導,讓社會各界提供協助。

     但該作法容易造成「吸金效應」,使捐款過度集中,超過學生所需,進而排擠其他需要幫助的人。而教育部的相關扶助措施,因須在學期初申請,往往「緩不濟急」。

     為此,教育部特別成立「教育儲蓄專戶」,整合社會善心資源。由教育部設立網路平台,各級學校遇有亟需急難救助的學童,可將個案上傳,明列所需金額,社會大眾如願意提供協助,便可將善款直接匯進以「校」為單位的捐款專戶,直接由學校支用。

     目前第一波申請,並獲得內政部公益勸募許可的公立高中職及國中、小,共計有二千一百一十四校。參與專案的學校會於網站公布個案情況、相關帳號和聯絡人資訊,收到善款後會開立收據給捐款人,並在網站「捐款芳名錄」單元公布相關資訊。

     善款逕匯學校 資訊透明

     教育部國教司司長潘文忠表示,各校將成立督導小組,以最恰當的方式運用善款,並每年向內政部核備專戶運用,絕對公開透明。

     教育部和各縣市教育局也會有督導組織,監督各校營運,但不參與分配善款的事宜,捐款人將直接面對學校,直接幫助需要的人。

     潘文忠說,整套流程已經過八個月的詳細研擬,保證完全合於公益勸募辦法。教育部率先自學產基金提撥兩億元,作為學校的開戶費用,學生總數一百人以下六萬元,一百至五百人五萬元,五百人以上四萬元,直轄市學校則是一律每間兩萬元。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及吳尊賢文教基金會,也各提供一百萬基金,協助有需要的學校。

     教部「幸福撲滿」網站,即日起開放使用,相關資訊可參考(http://www.edusave.edu.tw)。


九十筆求援資料 無一是突發急難
中國時報 2008.01.01 
陳至中/台北報導

 

     教育部「幸福撲滿」募捐網站一日正式開站,因日前已讓學校上網登錄個案,截至目前為止有九十筆資料,等待社會各界協助。但大多數仍是既有的經濟弱勢學生,突發事故個案連一筆都沒有,和教育部所說的急難救助用,顯然相差十萬八千里。

     根據網上登錄,大都集中在資源較缺乏的縣市學校,個案以低收入戶、身心障礙家庭、隔代教養居多,「突發個案」則沒有出現。且若依目前更新速度,資料一登錄,很快就會被擠到後方頁面,即使要找具急難性質的特定個案,恐怕也要翻好幾頁才能找到,無法從頁面上得知優先順序。

     網站規定,每筆資料都得詳細列出所屬學校、年級、學生姓名及身份證字號,以昭公信,但後兩項為保護當事人,僅以化名和身份證後四碼表示。

     基本資料之下,登錄學校必須明確列出需求金額以及金額的明細,以及案件說明,但部分資料仍過於簡短,如某國中案例只寫了「母重病,父打零工,家庭經濟困難」,另一則更是惜字如金,只寫了「X生現為低收入戶學生」。

     許多筆資料都沒有明確寫出需求的善款金額,或者只是給一個概略的數字,讓人不知從何計算得來。

     教育部表示,個案資料內容全由各校自行上傳,校方應有一套審核機制過濾並建全內容。至於網頁呈現方式,目前還在創始實驗階段,未來會以什麼方式呈現,都還可以討論。但目前上網的個案,大都是原有扶弱措施協助的對象,真正需要立即得到協助者較少,教育部將會和各學校溝通,確立審核標準。

     國教司司長潘文忠表示,各校一旦提出申請,經過內政部核備,才能擁有一個登錄帳號,一般人士沒有帳號,不可能上網登錄資料,管理者藉此確保詐騙集團無法趁虛而入。但如果有心人士擁有高竿技巧,也防不勝防,捐款者欲捐助善款,應先向提出需求的學校確認,網站上都有明確標出單位名稱。

     潘文忠說,關於網站營運還有很多改進空間,現在是且戰且走,等過一段時間後有學生緊急事件公告,教部就會密切關注執行成效,並進一步檢討。


社福團體:頭痛醫屁股 荒謬
中國時報 2008.01.01 
林倖妃/台北報導

 

     教育部架設網路平台,提供學校為遭遇急難學生上網募款,社福團體直呼「荒謬」,因為「急難」的定義不明,且不是所有問題都可以金錢解決,需要專業評估並接手,教育部應站在制高點協調以政策解決,不是只會叫老百姓捐款,簡直是「頭痛醫屁股」。 對教育部的「美意」,聯合勸募協會秘書長周文珍抨擊,學校的責任應該是給孩子好的教育環境,所謂的急難救助不應成為學校的事,還在公開網站上寫出孩子的狀況;即使是用化名,熟識的人卻是一看就知道,對孩子勢必造成烙印和傷害,不只是「標籤化」,還是「標價出售」。

     周文珍說,雖然教育部口口聲聲說是急難救助之用,但對「急難」的定義卻不明,如何評估出孩子的需求也全是未知數,從父母突遭意外過世到阿公阿嬤隔代教養等,不同情況的孩子,需求也不同,都需要專業評估,不是全都可以用金錢解決。尤其中央和地方常有很大落差,教育部若沒有明確標準,整篇網頁恐怕淪為「大家比可憐」。

     兒童福利聯盟副執行長王美恩說,教育部如果看到問題所在,如學生發生急難時政府資源緩不濟急,就應該站在制高點從政策方向著手,甚至協調各部會,而不是只會設網站要學校對外募款,如此做法和民間團體有何差別?

     她也提醒,民間團體這幾年一直在推動「理性捐款」,希望教育民眾在掏出錢的同時,要去了解每個團體的屬性以及所能給予的協助,而不是看人可憐就捐,否則只是滿足自己的同情心,對想要協助的人卻沒有太大幫助,教育部的做法顯然是背道而馳。

     台灣公益團體自律聯盟前秘書長、聯合勸募副秘書長陳文良不以為然地說,政府做不到的事,卻要老百姓拿出錢來,實在看不出道理何在?民間團體要募款前必須要提出募款計畫書,從要多少錢以及對象、所能提供協助等,但老師又不是社工,即使募到錢又能介入到何種程度?助人是專業,不是光有善心就可以。


內政部指符合相關法規
中國時報 2008.01.01 
林庭瑤/台北報導

 

     教育部九十六年推動「學校教育儲蓄戶」並設置網站,由二千多所學校為需要急難救助的學生募款。內政部社會司長曾中明對此表示,教育部已與內政部協調過,公立學校是勸募主體之一,而且學校申請勸募時須經內政部許可,因此沒有違反《公益勸募條例》的問題。

     曾中明指出,教育部這個方案有訂相關要點,要求學校開立專戶儲存勸募所得,須分年度專案並專帳管理,專款專用。

     專戶的勸募所得如有剩餘,報內政部同意後在三年期限內動支,所有規定都符合《公益勸募條例》法規。


 

動輒向大眾募款 要政府幹嘛
中國時報 2008.01.01 
林倖妃/特稿

     教育部設置網站提供平台,學校若有學生需急難救助可藉此募款。學生可以得到金錢援助,看似合法又合情,但若動輒都要訴諸社會大眾捐款,又沒有專業的把關,全憑大家一片「善心」行事,那政府的角色又何在?

     面對貧富差距拉大,國內的新窮人增加快速,大人面臨失業、卡債等壓力,往往讓孩子成為直接和間接的受害者,也因此近年不斷衍生出營養午餐吃不起、全家躲債無法上學,甚至是健保費繳不起等等現象。

     平心而論,校園內學生所面臨的困境,就是家庭或社會的縮影,所有問題的發生絕對不是只有錢就可以解決,還牽扯到背後的經濟、婚姻等複雜、多層次因素。即使是需要錢來解決,以國內既有的社會福利制度,地方社政單位已有相關的急難救助措施和經費,從喪葬費到健保醫療費不一而足。

     教育部若警覺各校都出現有學生需要急難救助,卻找不到資源,顯然就是社會福利制度的「死角」所在,抑或是制度運作出問題,教育部需要做的,確實如同社福團體所說,是針對問題對症下藥,而不是轉而向社會大眾募款,以為光靠愛心就可以彌補政府的不足。再者,教育部口口聲聲說網站設置是急難救助性質,但綜觀目前既有的登錄資料,幾乎全都是迫於窮和苦,所謂急難者少之又少。一來顯示教育部的「初衷」,和學校的認知有極大落差,甚至淪為「大家來比窮」,以暴露學生的家庭困境來搏取同情心,到時解決的到底是學校自身或是孩子的難題?

     善心和愛心,一直是台灣社會所稱許並推崇的,這也是「教育」的目的之一,但卻絕不能濫用,尤其是以教育部的名義成立網站。雖然此舉並未違反公益勸募法,以各校自行設專戶,並非政府機關募款,但教育部卻不能撇清其「背書」的角色,在其中卻看不到專業把關的存在。民眾在上網捐款前,恐怕還是要三思!


突發個案 學校救急吃力
中國時報 2008.01.01 
陳至中/台北報導

     政府扶弱措施必須定期申請,若學生突然發生意外,亟需經濟援助,校方又沒有急難救助基金,往往就得透過臨時募款,動員大量社會資源且曠日廢時。

     嘉義縣東石高中校長李穗生即有過不愉快的經歷,一名學生在學期中發生車禍,臨時需動腦部手術,但因家境貧窮,連健保費都沒繳,最後是在校方出面擔保償付醫療費用,才及時推進手術病房,拯救一條寶貴的性命。

     為籌募該生的手術費用,校方動員同仁進行募款,過程極為艱辛,一度以為募不到所需款項,所幸最後達成目標,但參與的同仁也早已精疲力竭。

     李穗生表示,當時若有「幸福撲滿」網站,事情就會簡單許多,透過網路可以克服時空的障礙,帶來「近水」救近火。他呼籲還沒加入專案的學校趕緊加入,以免錯失救命良機。

     教育部國教司司長潘文忠也表示,現在許多公益團體都在尋求協助對象,教部一天到晚請人捐營養午餐,企業多會有所顧慮,認為政府都做了,不需要社會再投入過多的資源。根據他的觀察,社會團體及個人比較喜歡針對個案進行捐助,但政府若要一一調查需要的人,得動用非常多的人力、物力,無法達到「救急」的效果。

     現在有了網路平台,各級學校遇到突發個案,就能第一時間公告周知,讓社會資源迅速挹注。潘文忠並指出,網路擁有橫跨縣市的特性,貧窮地區再怎麼努力向周遭環境募款,也募不到什麼錢,但透過網路就不會有這樣的問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luestap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