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 2007.11.15 
量身打造私塾 「孩子的成長更完全」
江靜玲/倫敦報導

     有次與曾為台灣早年醫療奉獻終身的蘭大弼醫師聊天,1914年出生彰化的蘭大弼談起自己八歲前的教育,從數學、英文、文學到歷史,全都由他的母親連瑪玉負責,是個道地的「在家上學」生。

     蘭大弼說,在家裡一對一的教學,讓他覺得被盯得有點慘。8歲後,他被送回英國受教育,第一次和其他人一起上課,也才發現 「上學原來是每天都要做的一件事。」88歲的蘭大弼老先生回憶這段8歲前的經驗時說:「我覺得學校不太好玩。」

     「在家上學」於學校不普及的年代,其實就是「私塾」。英國女作家珍奧斯汀是「在家上學」學生,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是「在家上學」生。美國林肯總統和華盛頓總統也都是「在家上學」生。

     而在教育普及的現代社會,「在家上學」反倒成了另類教育。住在倫敦東北區,今年20歲的克里斯多福和19歲艾德伍兄弟,於16歲前完全在家接受教育。如今,哥哥準備進入音樂學院,弟弟則希望可以進入大學修習法律。

     他們的母親伊莉莎白有此想法是有次在地方圖書館的活動中,看到一個小男孩的閱讀和了解能力特別好,便詢問男孩的母親「小孩在那裡就讀」,結果發現男孩從未上學,全由母親在家教導。那個母親並反問她:「我為什麼要把自己的孩子放到集中的制式教育體系裡?」

     「回到家裡後,我開始思考,123,我會, ABC,我也沒問題。」伊莉莎白於是決定把兒子們留在家中,讓他們「在家上學」。

     伊莉莎白在家中設立了一間「教室」。課程和教材的選擇則以孩子的興趣和發展為主,每6個月,她和孩子們會一起討論接下來該如何安排他們的教學課表。

     個性化教學是「在家上學」的特點。家長根據子女的性格和興趣制定個性化的學習計畫與教學時間進度,完全依照孩子的學習程度而定,上課方式也很靈活。家長可以自己教學,也可以帶孩子到圖書館、畫廊學習。

     伊莉莎白知道兒子喜歡第一次世界大戰史,便讓他們各自選擇一個有關一戰的題目,像是飛機或人物,並邀請其他「在家上學」的孩子一起在家裡舉行一個「D DAY」聚會,而席間的音樂和食物也完全依照當時的歷史背景安排,孩子在探索歷史過程中成為主動學習者。

     在地理課程方面,伊莉莎白全家走遍歐洲後,更到中國和印度旅行,以期孩子能學習「活的地理」,旅行同時也增加觀察力,豐富知識,更不必受到學校假期的限制。

     「在家上學」並不孤立。透過參加「童子軍」和其他諸如博物館、美術館舉辦的教學以及各式體育文化營,「在家上學」一樣可以有團體互動。根據伊莉莎白的觀察與經驗,「孩子們反而可以有更多元化的社交機會。」

     另外,經過「在家上學」相關組織和協會的協助,兩個家庭子女有時可以一起上課,母親們也可以分開教學。

     伊莉莎白表示,克里斯多福和艾德伍兩人「不用天天到學校」、「不必吃學校裡難吃的午餐」、「不用考試」、「不必擔心同學欺壓」,不知羨煞多少其他同齡孩子。

     11歲是「在家上學」的一個關鍵期,伊莉莎白坦承自己不具合格教師資格,沒有能力繼續擔任完全教學責任。「我們全家一起坐下來,進行了一次長談」,結果,兄弟兩人都不願意到學校上學。於是,伊莉莎白分別聘請了語言、音樂、科學和設計、資訊及戲劇教師,每周按時到家授課。私人教師的費用不貲,卻是「在家上學」教育必須有的投資。

     「教育不在於收集文憑」,伊莉莎白說,她要自己的孩子具安全感,有獨立思考能力和創造力,「能夠自信地站在人群中。」

     伊莉莎白對自己的決定是否有過質疑呢?她坦承,在必須付出大量時間和心神的情況下,確實曾經覺得很艱辛,但她相信,「我的孩子可以因此成長得更完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luestap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